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具影响力的诸侯国,虽然其他像宋国、中山国、代国、卫国等小国也存在,但它们的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七雄。七雄中,韩国的综合国力在排名中最为靠后,甚至可以说是最为另类的存在。韩国在战国历史上的表现远不如其他国家,甚至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它是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在这七个国家中,齐国富裕且强大,楚国疆域辽阔,堪称巨无霸,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秦国对抗,魏国的魏武卒一度称霸一方,而秦国则在战国中期后几乎成了主角。燕国尽管弱小,但它也曾凭借乐毅攻伐齐国,差点将齐国打垮。唯独韩国,在战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由于种种原因,韩国早早就在秦国的吞并过程中倒下。
从韩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几乎是战国七雄中最难以翻盘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时,韩瓜分了晋国一部分土地,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立足之地,并得到了周天子的册封,成为了诸侯。然而,赵国和魏国的国力比韩国要强大得多,导致韩国始终难以与之抗衡。
从战略纵深上看,魏国的领土要远比韩国广阔,韩国的战略纵深狭窄,因此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韩国几乎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自立,往往只能依附于其他强国。正因如此,韩国的外交策略常常是墙头草的姿态,随时根据形势改变立场。这使得韩国很难拥有稳定的盟友,从而对其长期生存构成了不利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韩国周围都是强大的国家,几乎没有扩张的空间。它与秦国和楚国相邻,而这两个国家在扩张过程中,自然会将韩国视为一个潜在的吞并对象。韩国能够保住自己的领土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指望它从秦国和楚国之间找机会扩张,几乎是妄想。即便是燕国,它也可以从东胡地区争取土地,来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
韩国的处境,实际上非常夹缝。它位于秦、楚之间,又靠近魏国和赵国,四面受敌。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能够坚持到秦王政的时代,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运气,但也有它自己的努力。韩国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可怜的,也可以说是自知之明,早已意识到自己无法翻盘。
韩国能够勉强存续,部分原因在于魏国的信陵君曾联合五国共同与秦国对抗,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进一步东进。这个局面给了韩国喘息的机会,然而这个机会是非常短暂的,仅仅能够让秦军暂时不敢轻易越过函谷关。
至于韩国自身的努力,也是一种自我挽救的方式。在战国后期,秦国的实力愈加强大,吞并韩国几乎成为定局。韩国的君主深知无法通过军事手段抵挡秦国的侵略,于是采取了拖延策略,希望通过一些策略来延缓灭国的时间。最终,韩国采取了向秦国提出修建郑国渠的建议,这一大型水利工程消耗了秦国大量的财力,导致秦国短时间内无法发动战争。这一策略让韩国的灭亡进程得以延后,虽然它清楚地知道,郑国渠的修建最终会加速秦国的农业发展,并为秦军提供更多的战争资源,但在当时,它的唯一选择就是拖延时间。
这种“剜肉补疮”的方式,尽管短期内能够延缓灭亡,但长期来看,却为韩国的彻底灭亡埋下了伏笔。毕竟,郑国渠的完工最终使秦国更加强大,而韩国的最终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