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安釐王弟)在“窃符救赵”后,虽然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但他心中依然担忧魏王会因为此事对他展开报复。因此,信陵君决定长期驻留在赵国,避开魏国的风头。十年间,魏赵两国在秦国强势崛起的背景下,陷入了日益紧张的局势。秦国不断发动攻势,魏赵两国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局势愈发危急。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庄襄王统治的第三年,秦将蒙骜大举进攻魏国,攻占了魏国的高都与汲等重要城市。接着,秦军继续南下,攻克了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等地,秦军的攻势如猛虎下山,迅速占领了三十七座城池。历史记载甚至提到,四月出现了日食,王龁也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上党的进攻,初步设立了太原郡。眼看局势愈发严重,魏王决定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领导魏国的军事行动。
为了应对秦国的猛烈攻势,信陵君不惜向周边国家求援,最终促成了韩、赵、魏、楚、燕五国的联军结盟。五国联军联合起来,坚决抵抗秦军的侵略。信陵君指挥的五国联军成功地击败了秦将蒙骜,并将其赶出战场。之后,联军一度兵临函谷关,威胁秦国的心脏地区。此时,信陵君的名声已如雷贯耳,威震四方。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联军在取得胜利后为何没有继续攻打秦国?秦国为何没有反击?双方到底是如何停战的?
2021年,湖南考古团队在云梦睡虎地秦墓附近的郑家湖墓地进行了重大发掘,这一发现为解开历史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该墓地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被称为“中华第一长文觚”的文物。这件文觚不仅形制特殊,还载有约700个字的铭文,内容涉及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尤其是五国联军抗秦的经过,极大地丰富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根据文觚的记载,情况似乎与传统历史解释有所不同。传统上,五国联军击败了秦军,随后兵临函谷关,秦国显然处于困境,然而历史上却没有进一步的战斗记录。文觚的记载显示,五国虽然成功打败秦军,但并没有继续向秦国发起进攻。相反,楚国的谋士“筡”曾劝秦王停战,建议其歇兵立义,过上安定的生活。筡指出秦国虽然强大,但长期征战会导致民疲兵困,提议秦王应当知足,避免进一步的战争。这个建议显然是基于对秦国局势的考量,认为秦国应当通过和解来保障自己的稳定。
文觚还提到,尽管五国联军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想要灭掉秦国的野心。相反,五国的目标是希望与秦国和平共处。而秦庄襄王似乎对此并未作出积极回应。他没有答复楚国谋士的提议,而是选择沉默。由此可见,秦国虽然在战场上没有遭遇毁灭性的失败,但五国的求和意图显示出秦国的强大与威慑力,五国虽然联合攻击,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平谈判。
事实上,五国求和并非因为他们对秦国的军事优势产生畏惧,而是因为此次战争的结果并未给秦国带来决定性的打击。笔者认为,秦国在这场战斗中的损失并不严重,否则五国绝不会轻易放弃继续进攻的机会。如果不是秦庄襄王在同年五月突然去世,秦国是否能继续抵抗下去,历史未必能作出明确的回答。
秦庄襄王的死为秦国带来了新的变局,嬴政继位后,秦国的战略并未因此放缓。反而,在接下来的五年中,秦国继续对魏、韩等国进行军事打击,先后攻占了上党、太原等地,切断了赵魏韩等国的联系,形成了对这些国家的侧翼包围。在嬴政的领导下,秦国逐渐积累了更强的力量,并最终在嬴政六年迎来了五国联军的再次进攻。尽管联军一度进入函谷关内,接近秦都咸阳,但秦国最终以集中优势兵力击退了敌军。此后,秦国凭借屡次的胜利,逐渐增强了自信,并最终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完成了对华夏的统一。
这一历史事件也对当今的局势具有深远的启示。就如同秦国在面对多次围攻后依然能够站稳脚跟一样,现代大国的崛起同样需要承受外部压力与挑战。真正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有耐心和战略眼光,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脱颖而出。
最后,关于云梦郑家湖墓地的发现,还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首先,考古学家通过对墓主人骨骼的同位素分析,确认墓地的主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包括秦地、楚地以及西戎等地,这显示了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情况。其次,文觚的收录者是一位低级文官,但文觚内容的核心却是关于停战与和平的呼吁,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秦国社会对于战争的思考并非单纯的好战,而是渴望战争早日结束的心态。第三,文觚的内容再次证明了五国联军的目的并非彻底摧毁秦国,而是希望能与之和平相处,这进一步强调了秦国在当时的强大与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