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萧克文才出众,晚年他曾写下《题木黄会师》一诗,其中的最后两句“抚今追昔,怀梵净山”引人深思。萧克所指的“木黄会师”是红军历史上一场至关重要的会师战役——由萧克指挥的红6军团与贺龙领导的红3军于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县木黄镇成功会师。两军的会师不仅是战略上的胜利,更是两支红军力量的联合,形成了更强的抗敌力量。两天后,红3军在会师后举行庆祝大会,宣布恢复红2军团的番号,并达成统一指挥的协议,为之后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然而,萧克为何会在诗中提到梵净山呢?他在晚年回望这段历史时,曾做过解释。当初,木黄会师后,红2军团和红6军团的领导决定以梵净山为根据地。然而,经过讨论,他们发现梵净山的地理范围过于局限,不适宜作为长久的根据地,于是最终决定将重心转移到湖南永顺。虽然如此,梵净山作为当时的计划之一,对萧克依旧有着深深的怀念与情感。尽管未能建设成正式的根据地,梵净山的美丽和它承载的历史意义,始终留在了萧克的心中。
红军选择前往湘西的原因,除了敌人的压力,更多的是因为川黔交界地区贫瘠,物资匮乏,兵员不足,粮草紧张。这里的地形复杂,容易让部队陷入困境,机动性差,战斗消耗巨大。而红军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需要为主力部队创造条件,防止敌人一举歼灭。于是,红6军团和红2军团的指挥决定,在此地区建立新的游击力量。为此,红3军曾有一支“黔东独立师”,它的任务就是牵制敌人,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黔东独立师”的成立标志着红军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的抗争精神。独立师的成员大多数是地方游击队,还有许多伤病员,他们的装备简陋,战斗力有限。然而,这支部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坚持20天,为主力争取撤退的时间。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依旧坚持不懈。独立师的英勇表现,充分展现了红军在最艰难时刻的坚韧与不屈。
在独立师的战斗中,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敌人的围剿,还有恶劣的环境和极度匮乏的资源。尽管他们击退了不少敌人,但因为缺乏充足的弹药和粮食,最终无法在梵净山立足。考虑到敌军围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独立师决定撤离,以保存力量。撤退的途中,战斗不断,人员伤亡严重,许多指挥官不幸阵亡。师长王光泽在突围时孤军作战,最终被敌人俘虏,并受尽酷刑英勇牺牲。
经过无数生死考验,黔东独立师的幸存者终于突破敌人的重围,成功找到了主力部队。然而,独立师从成立到消失,仅仅存在了一个多月,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红军历史中一个悲壮而伟大的篇章。今天,当我们谈起梵净山时,许多人只知道它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山脉曾是红军的浴血战场,曾见证了无数英勇与牺牲。
段苏权,作为当时独立师的政治部宣传部长,经历了从战斗到生死的巨大转折。受伤后,他靠着一只拐杖艰难行走,直到找到亲友借来的银元,才在抗战爆发后重新归队。即便遭遇种种困难,段苏权始终没有放弃他对红军的忠诚,最终加入了八路军,继续为抗战作出贡献。
梵净山的历史,已经被岁月掩埋,但这段曾经的壮烈,依然铭刻在那些为革命事业奋斗过的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