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陈胜和吴广举起了反旗,顿时四方响应,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作为楚国贵族的项梁与项羽,趁着这股风头迅速崛起,逐步掌握了军权。公元前207年,项羽率五万精兵渡过黄河,成功救援赵王歇,并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章邯与王离领导的秦军,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战役不仅让项羽的名字响彻天下,还让他得到了诸侯的推崇,被封为上将军,手握四十万雄兵。次年,项羽在咸阳召开分封大会,将十八路诸侯封地,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奠定了自己的霸业基础。
在西楚建立初期,项羽以大司马为名,任命了数位重要的军事将领。然而,这些将领最终未能为西楚带来长期的稳定,反而成了项羽失势的关键。可以说,这三位大司马的无能或过错,直接导致了西楚的灭亡。
一、曹咎
曹咎,曾是秦朝蕲县的一名狱掾,在项梁和项羽尚未起义时,项梁因犯法被捕,曹咎凭借一封信件帮助项梁摆脱了困境,从而获得了项家的信任。在项羽称霸一方后,曹咎被任命为西楚的大司马,并被封为海春侯。然而,曹咎的军事才能显然有限,最终证明他并不适合担任这一重要职位。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遣卢绾和刘贾等人袭击楚军后方,焚烧了大量粮草,攻占了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这一行动切断了楚军的补给线。项羽迅速率军出征彭越,并让曹咎驻守成皋城,任务看似轻松,只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的防守。然而,曹咎未能履行好职责。在汉军连续挑战楚军的情况下,曹咎过于急躁,愤怒之下率兵出击,结果在渡过汜水时被汉军伏击,楚军大败,曹咎与长史司马欣在汜水自刎身亡。显然,曹咎冲动且缺乏战略眼光,根本不适合担任大司马。
二、龙且
龙且,原是楚国将领,起初随项梁作战,项梁死后归附项羽,接替曹咎成为西楚的大司马。龙且虽然有勇气,但却缺乏应有的谋略,这也为西楚的败北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03年,彭越在魏地活动,切断了楚军的粮草补给线,而韩信则攻破了齐国。龙且与齐王田广联军迎战韩信,但龙且过于自负,不采纳别人建议的防守策略,反而选择主动出击。最终,龙且在潍水与韩信对峙,韩信巧妙地通过设置沙袋阻塞河道,趁机引发洪水,龙且的军队陷入困境,无法调动。韩信趁机发动猛攻,最终击败了龙且,龙且在战斗中丧命。韩信则继续追击击溃了齐军,最终俘虏了田广。显然,龙且只是个“有勇无谋”的将领,完全无法与韩信这样的智将抗衡。
三、周殷
周殷,和范增、钟离眛、龙且一同被陈平列为项羽麾下的“骨鲠之臣”,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反间的对象之一。在龙且阵亡后,项羽任命周殷为新的大司马。虽然周殷在西楚的初期表现出色,但最终的结局却极为悲惨。
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鸿沟达成和平协议,但刘邦并未按约退兵,而是通过张良和陈平的策略,推动了对楚军的进一步追击。双方在固陵展开激战,项羽虽暂时获胜,但局势依然复杂。刘邦不久后调动更多资源,开始通过分封与调和策略收买诸侯,将韩信和彭越等人拉入了自己的阵营。与此同时,刘邦派遣英布与刘贾等将军进攻西楚的后方,最终成功诱降西楚大司马周殷。周殷背叛了项羽,带领军队屠戮楚国多座城市,并与英布联手展开对楚军的最后一击。在垓下,项羽的军队被全面击败,西楚的命运也彻底改变。
通过这三位大司马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西楚的败局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更有来自内部的原因。这些本应为项羽打下江山的将领,最终却成为了西楚灭亡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