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朋友讨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话题一开始时看似平常,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也渐渐发现,这种大胆的历史假设不仅能激发思考,也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如果光绪和慈禧那时坚定决心,采取豁出去的态度去和小日本死磕,那么,这场战争,小日本是否真的有可能灭掉清朝呢?从目前的视角来看,答案应该是“不可能”。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事情的真相一目了然:
一、小日本的内功远不够
虽然小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发展迅速,经过了二十多年辛勤努力,终于脱去了旧有的束缚,穿上了“文明”的外衣,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个岛国的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限制了它的发展潜力。尽管它的现代化进程相当成功,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个国家的体量仍然不大,资源有限,国土的局限性早已注定了它的发展天花板。
甲午海战看似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实质上并不属于同一量级的战争。对于慈禧来说,这场战败可能只是又一次面子的丢失罢了。毕竟,自从洋人闯入以来,清朝的颜面就一层一层被剥落,失去一些颜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对于小日本而言,这一场战争却关系到它的国运,几乎是背水一战。如果输了,那么多年的明治维新将付之东流,国家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几乎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
在战争开始时,连西方列强都没有看好小日本,反倒认为清朝会轻松取胜。没想到,小日本以几乎倾尽家底的方式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将清朝击溃,结果令人震惊。小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军费支出高达2亿日元,而其财政收入仅为8703万日元,可见它几乎耗尽了所有资源。即使如此,小日本在战斗中也并不轻松,国力仍然有限,它们希望能早日结束这场消耗战,尽快退出战场。假如慈禧采取“死磕到底”的姿态,并坚持到最后一刻,小日本恐怕真会因为体力和财力的极限,最终被拖垮。
然而,现实中,慈禧却并未展现出这种坚持的决心,她关心的仅仅是自己那片土地的安全,甚至在国家危亡时,依然执着于保持自己小范围的控制。因此,最后小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拿到了自己期待的结果,成为最好的结局。
二、中国人从未失去血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变得过于软弱,失去了应有的血性。对此,我始终感到不认同。中国的历史不是简单的“上天眷顾”,而是无数先人用鲜血和汗水拼搏而来。从黄河流域到如今,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中华民族从未因苦难而失去过斗志。我们的热情好客,欢迎每一位到来的客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任人践踏。
当局势发生变化,危机来临时,中国人骨子里那股血性被激发出来,必定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即使在清朝末期的软弱时刻,面对外敌的侵犯,中国的民众和地方势力依然会团结一致,捍卫自己的家园。即便北洋水师被彻底击溃,但在陆地战争中,清朝的国民依然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若小日本真要吞并清朝,必定会激起民众的反抗,使得国内的力量如同绳结般紧紧缠绕在一起,抵御外侵。
三、国际因素不容忽视
如果小日本真的打算灭掉清朝,那么它必定会面临外部势力的强烈反对。首先,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大国就绝不会袖手旁观。尤其是沙俄,绝不会允许小日本在中国吞下清朝。小日本在签订《马关条约》后迅速占领辽东半岛,但不久后,它便遭遇了沙俄、德国和法国的联合压力,迫使其放弃这一战略要地。
英国作为一个商人国家,其远东的商业利益巨大。若小日本灭掉清朝,必然会动摇英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因此,英国绝不会支持日本的行为。即使日本想借此机会扩展自己的势力,也必然要顾及国际舆论与大国利益的考量。如果日本真敢彻底吞并清朝,恐怕整个国际社会都会齐心协力,出手干预。那时,即使慈禧不采取行动,周围的“看客”也能迫使小日本停手。
总结来看,小日本在当时并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来彻底吞并清朝,无论是从国力、国际形势,还是从中国人民的血性来说,清朝绝不至于轻易被灭掉。尽管清朝当时弱小,但它的内在力量和国际环境,都让小日本无法如愿。而甲午战后的《马关条约》所体现的,更多是小日本为了自身生存,做出的妥协与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