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听说过谭嗣同,但他们或许并不了解他背后有一位父亲——谭继勋。谭继勋曾担任过高官,他在去世时的职务是湖北巡抚。按照常理来说,像他这样的大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救儿子。然而,从相关史料中并没有看到谭继勋曾尝试过救助自己的儿子,这让人感到疑惑。
但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谭继勋一定也不愿看到儿子死去。古人云:“虎毒不食子”,一个父亲看到自己的骨肉被杀,理应心如刀割,怎可能无动于衷?尽管他们之间因为政治立场有过分歧,父子间那种深厚的亲情却是不可割舍的。谭继勋曾为儿子写下的挽联,就体现了他内心的悲痛与无奈。正如他说的:“谣言满天下九州,无非是骂;昭雪长生不老,故不详。”
那么,谭继勋为何始终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呢?我认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1. 谭嗣同志在维新,决心赴死,父亲选择成全
谭嗣同在被害时年仅33岁,正值青春年华,满怀理想和抱负。然而,他早已做好了为改革而死的准备,这正是他伟大的地方。他并不因自己的生命而动摇,而是决心为国家的变革献身,哪怕最终命丧黄泉。虽说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并未因此感到震动,但他那股血性之气,却能够唤醒民众的沉睡。
事实上,当慈禧下令抓捕“六君子”时,谭嗣同完全可以像康有为一样逃跑,但他选择了面对死亡。他与梁启超曾商议过救援计划,甚至劝梁启超先去日本大使馆寻求帮助。然而,谭嗣同并未逃走,也没有在为自己的安全而考虑。他为了国家的未来,甘心赴死,尽管这种选择让父亲心如刀割。
在谭嗣同临终时,他并不感到遗憾,反而因能为大义而死感到无比幸福。他曾说:“欲杀贼,不能回天,死得好,所以快乐。”他心中无怨无悔,而这份坚定也让父亲谭继勋无法干涉,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坚守信念,绝不会轻易动摇。因此,谭继勋选择了成全儿子的选择,不愿干预他已经决定的道路。
2. 谭继勋的权力有限,难以施力
尽管谭继勋在光绪十五年升任湖北巡抚,成为了省级的官员,但在晚清的复杂政治格局中,他的权力有限。此时的湖北,总督张之洞权势滔天,他主张的改革与谭继勋的保守思想完全不合。张之洞的影响力无处不在,甚至影响到谭继勋的施政。
谭继勋的权力并不强大,与张之洞的政治差距过于悬殊。面对一个更具权力和影响的政治人物,谭继勋即便心有余力,也无从下手。而当时的慈禧太后偏爱张之洞的改革思想,谭继勋无法与其争斗,根本没有资格向慈禧求情。即使他尝试,所得到的结果也几乎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谭继勋只能默默忍受,看着自己的儿子为国家的变革付出生命。作为父亲,他的内心必然极度痛苦,但他知道自己即便尽力,结果也未必会如他所愿。
3. 为了自保,谭继勋选择沉默
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年官场经验的资深官员,谭继勋深知官场上的风云变幻。当时,谭嗣同的行为若按清朝律法来看,已构成了叛国罪。对于谭继勋来说,支持儿子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和整个家族带来巨大的风险。
沉默,是谭继勋在当时最理智的选择。他明白,任何不谨慎的举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家族的覆灭。对于谭继勋来说,他不仅是谭嗣同的父亲,更背负着一个庞大家族的责任。那时的清朝,父亲若有丝毫失误,便会被株连九族,这种连累的后果十分严重。
或许,外界认为谭继勋的沉默是懦弱,但对于他而言,这也是生存之道。作为一名在官场上深知权谋的老臣,他在此时的选择,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权力和生存,才是他必须首先考虑的事情。
总结来说,谭继勋的选择,既是无奈也是理性。作为父亲,他的心中充满痛苦;作为官员,他的冷静保持了家族的生存。而这些,我们无法仅仅通过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谭继勋在权力的漩涡中,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成全。他为儿子所做的,这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复杂的父爱和深思熟虑后的无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