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是否都曾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如果有,大家一定对剧中的和珅印象深刻——这个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巨贪。据说,和珅的家产超过了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让人不禁感叹其巨额财富的庞大。大家普遍认为,和珅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显赫的贪官,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唯一的巨贪。与和珅比起来,还有一位贪得更为厉害的人物,那就是清朝末年最具争议的庆亲王奕劻。
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对奕劻的评价极为尖锐,他曾愤怒地批判:“奕劻接受袁世凯的贿赂,劝说太后退位,大清二百多年的盛世,最终在他的手中灭亡。”不仅如此,许多清朝的宗室成员对奕劻也充满了愤恨,他们认为奕劻:“内政搞得一团糟,外交上屡屡失败,确实是满清灭亡的罪魁祸首。”回顾奕劻的官场生涯,他原本来自爱新觉罗家族的远支,起初并不显眼,但他凭借出色的手腕和权谋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宗室成员,攀升至了位极人臣的内阁总理大臣,几乎掌握了清朝的财政、军事和外交大权。
从家族背景上看,奕劻的始祖为乾隆帝的十七子永璘。永璘在历史上并不出众,因喜好游玩、不爱读书,父皇乾隆对他并不青睐。直到嘉庆皇帝即位,永璘才被封为庆郡王,临终前更晋封为亲王。但他的支系逐渐衰落,奕劻继承家族时,爵位已经降为辅国将军。然而,凭借机智与圆滑,奕劻获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睐,并迅速晋升:
1852年,奕劻被赏封为固山贝子;1872年,加封为郡王,成为御前大臣;1884年,晋升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94年,成为庆亲王;1903年,再次晋升为军机大臣;1911年,成为“皇族内阁”的总理大臣,掌握大权。他的升迁之路与慈禧太后的宠信息息相关。
奕劻权势显赫,不仅自己风光,就连他的家眷也敢在地方上为所欲为。曾有报道提到,庆王的家人到河南某局要求下马费,局里的官员因害怕得罪他们,只能照办,而局中原本的供品也被奕劻家人拿走了一大部分。
然而,奕劻的权势并非没有波动。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义和团的肆虐引起了列强的强烈反应,奕劻与慈禧太后对如何应对义和团有过分歧。奕劻主张严厉打击义和团,而慈禧则采纳了“主抚派”建议,认为可以利用义和团对抗外敌。最终,奕劻被迫下台,载漪接任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一度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但他凭借人脉和处世之道成功逃脱了灾难。
当时,奕劻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凭借与列强的长期合作关系重新获得信任。在英国和日本的支持下,奕劻回到北京,帮助清政府与列强谈判,最终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的签订为慈禧太后的回朝铺平了道路。虽然奕劻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赞赏,但事实上,他在谈判中的作用并不如李鸿章那么关键。李鸿章才是真正的谋划者和执行者。遗憾的是,李鸿章在条约签订后不久去世,所有的功劳都落在了奕劻头上,这让舆论界产生了不满情绪。
到1903年,奕劻因慈禧太后最信任的谋士荣禄去世,便接替了荣禄的位置,成为了领班军机大臣。这个职位让他进一步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并且将自己的家族也推向了更高的权力顶端。此时,奕劻不仅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还开始展现出他贪婪的一面。
在1911年,随着清朝逐渐走向衰败,奕劻的贪婪行为愈加明显。他与自己的儿子载振一起大肆收受贿赂,甚至公开卖官鬻爵,成为民间笑柄。有人推测,奕劻的贪腐行为甚至涉及到了数以亿两白银的财富,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八千万两白银。奕劻的腐败行为引起了公愤,尽管曾有御史弹劾他,但因为权势庞大,奕劻总能化解危机。
然而,最令奕劻最终陷入历史耻辱的是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表现。面对动荡的局势,奕劻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提出支持袁世凯,甚至主张清帝退位,成为袁世凯的支持者。坊间有传言,奕劻收受了袁世凯300万两白银的贿赂。最终,1912年,清朝的皇帝宣布退位,奕劻的政治生涯也因此走向终结。
溥仪退位后,奕劻被迫迁居天津,直至1917年病故。在溥仪的安排下,奕劻的丧事得到了些许的照顾,但最终溥仪还是为他取了一个极为不光彩的谥号——“密”。这一谥号象征着溥仪对奕劻的最终否定。
奕劻的历史地位,成了清朝灭亡的一个象征。尽管他凭借个人机巧在官场上一步步攀升,但他为人贪婪、投机取巧,最终带给国家的,是不可磨灭的灾难。他的命运也让人深刻反思,权力和贪欲最终如何决定了一段历史的结局。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阅读蔡东藩的《中华历朝历代通俗演义》。这套书以生动的演绎风格,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同时也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