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情节——诸葛亮因王朗的轻敌和不知天高地厚而使其气死。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然而,在正史中,王朗并未遭遇诸葛亮的“气死”之事,反而是安然度过了晚年,没有与诸葛亮发生过直接的冲突。然而,历史上确实有两位曹魏大臣在权力斗争中,因为极度愤慨而死。其一,蒋济死于被司马懿气死,另一位则是陈泰,在被司马昭气死的过程中悲愤而终。
一、蒋济
蒋济(约?—249年5月18日),字子通,出身于今安徽省怀远县的平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著名政治人物。蒋济自年轻时便受到曹操、曹丕、曹叡、曹芳等四任皇帝的重用,深得权臣的信任。蒋济在曹魏政治舞台上,经历了许多权力斗争的风云,最后的结局却因司马懿的一场权谋变故,导致他死于愤慨。
正始十年(249年),发生了历史上震动三国的“高平陵之变”。此时,曹魏的太傅司马懿看准了曹爽兄弟在宫中的大权,趁机发动政变,声称是太后下诏,撤销了大将军曹爽的职务。蒋济当时正随司马懿驻守在洛水浮桥。司马懿的政变迅速而有效,成功控制了洛阳。
在这次政变中,蒋济起了关键作用,他不仅帮助司马懿稳住了局势,还通过与曹爽的通信,劝说其尽早交权。蒋济在信中提到,司马懿不过是想解除曹爽的职务,若曹爽愿意放下权力,便可保全自己的爵位和富贵。最终,曹爽被软禁,虽然他交出了权力,但很快便被司马懿指控谋反,曹家三族也因此遭到满门抄斩。
蒋济因在这场政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然而,蒋济并不以此为荣,他拒绝了司马懿的封赏。根据《世说新语》中的记载,蒋济并未打算从根本上背叛曹爽,他只想通过削权来平衡权力关系,并没有预计到司马懿会趁机大开杀戒。由于蒋济觉得自己背离了对曹爽的承诺,心中深感内疚和自责,最后他因极度愤慨而身体衰弱,于249年5月18日去世,享年约50岁。司马懿的篡权行为可以说直接导致了蒋济的死,因此蒋济也算是被司马懿气死的典型例子。
二、陈泰
陈泰(200年—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是魏国的著名将领,司空陈群的儿子。陈泰在魏国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最终由于司马昭的权力篡夺,以及对曹魏皇帝曹髦的残忍行径,他悲愤终老。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彻底控制了魏国的政权,曹魏的皇帝曹髦愤怒于司马昭的权力日益膨胀,终于忍无可忍,亲自率领殿中宿卫军准备发动政变,欲除去司马昭。然而,在南阙发生了激烈的交战,曹髦在混乱中被贾充指使的宫内太监刺杀。得知消息后,陈泰悲痛欲绝,立即赶往宫中,来到曹髦尸体前痛哭流涕,悲愤至极。
不久,司马昭也进宫察看情况,见到陈泰满脸悲伤,忍不住问道:“玄伯,天下人应当怎么看我?”陈泰愤怒且悲痛地回答道:“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为天下百姓复仇。”然而,司马昭并未答应做出任何行动,而是以冷漠的态度回应陈泰:“你再考虑看看,是否有其他办法?”陈泰愤慨地反问:“难道还需要我说出其他的话吗?”陈泰心中愤恨至极,认为自己所信任的司马昭不仅不为曹髦报仇,反而继续纵容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最终,他因悲痛过度,未能恢复过来,几日后便去世。
陈泰的去世,标志着曹魏最后一批忠臣的陨落。司马昭虽然给了陈泰很高的葬礼待遇,但无论如何,这场宫廷的变故和自己亲手抛弃忠良的行为,都无法使陈泰的灵魂得以安息。陈泰死后,司马昭将他追赠为司空,并以“穆侯”之谥号葬之,其待遇甚至与后来石苞的葬礼相似,令人唏嘘不已。
蒋济与陈泰,这两位魏国重臣的死,虽都源于司马懿与司马昭的政治手段,却各具不同的悲剧色彩。蒋济在极度自责与愤怒中丧命,而陈泰则是在目睹国家的堕落和皇帝被弑后的无力感中死去。这些历史故事,无不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深刻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