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能够成为皇帝,确实与朱元璋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但这一决定背后更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最终敲定的结果。
首先,太子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这位他多年倾心培育的继承者意外死去,朱元璋不仅失去了至爱的儿子,还要在悲痛之余处理国家的继承问题。随着内心的悲伤交织着责任感,他在心中思索着:究竟应该由谁来继承这份沉重的王位呢?他在召集群臣时说出了这样一番颇具分量的话:“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这表明他原本希望将太子之位传给其四子朱棣,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有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才逐渐意识到,朱棣的贤明和能力是否能够战胜血统之上的继承原则呢?随着群臣的沉默,一位名叫刘三吾的大臣站出来提出了疑问:“君言是也,惟秦、晋二王如何?”这样的发言引起了其他群臣的思考。刘三吾接着说:“皇孙世嫡承统,礼也。”一句话点明了关键。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自然要遵循祖宗的规矩,考虑到皇位继承必须严谨,不容有失。虽然朱棣在能力上无疑是一位杰出的王子,但他生于庶出,原本就是个难以直接继承太子的候选人。因此,最终的决定只能在朱标这一嫡系血脉中选择新的继承人。
接下来,朱允炆的优势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朱允炆的背景更为稳定,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来干扰他。当时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英雄虽早夭,但朱允炆在众人中依旧显得相对弱势,毕竟他只是庶长子。而朱元璋之所以排除朱允熥,实则是因为他在外戚势力上拥有两个分别强大的背后支持——常氏和蓝氏家族。朱元璋非常清楚,若是将皇位传给朱允熥,可能将会引发外戚干政的问题,进而对朱家掌权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朱允炆更具竞争优势。
第二,朱允炆可以算作“半个嫡子”了。朱英雄的母亲常氏本是正室,而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初期为侧室,但在常氏去世后,吕氏得到提升被扶正。从这一点来看,尽管朱允炆的母亲是庶出的,但经过这些变化后,实际上他也算是具备了嫡子的身份,这为他继承皇位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最后,朱允炆身上有着重要的品德,那就是孝顺,这也是朱元璋在晚年所倍加重视的品质。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展现出无微不至的关心,曾在朱标生患重病时,整整陪伴了他两年之久,彻夜不离,年纪轻轻的他在举家之痛面前显得格外成熟。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作为一个仅有十四岁的孩子,朱允炆的表现无疑是令人感动的。在朱标去世后,他对父亲的忧虑和哀痛也让朱元璋感到十分心痛,朱元璋看在眼里,更是为他感到一丝安慰。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以及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支持与期许,使得朱允炆最终成为了继承人。这样,历史的轨迹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