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曹魏能够吸引并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不仅得益于曹操广纳贤才的胸怀,更与他独特的用人之道密切相关。曹操向来不拘一格,凡有才之人,无论出身、背景如何,他都会给予重用。曹操的雅量和包容也让许多曾与他发生过争执的人最终都被重新接纳,成为他麾下的重要人物。更为关键的是,曹操有着一双独到的眼睛,能够识别并善用各类人才,这使得曹魏无论是在文臣还是武将的素质上,都远超刘备和孙权所领导的政权。
公元208年,曹操便因听闻司马懿的非凡才干,毅然将其招入麾下,并任命其为文学掾。尽管司马懿的才华得到了曹操的认可,但曹操眼中仍有一丝警惕,认为司马懿具备“狼顾之相”,因此并未立刻给予重任。曹操虽然能够容人,却也深知每个人的潜在威胁,因此始终没有将司马懿彻底放在心上,直到后来的变故才为人所知。
随着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不仅有文有武,少年时便博览群书、熟知经典,他也在司马懿的协助下,成功击败了其弟曹植,并最终被立为魏王世子。曹操的去世标志着汉朝的结束,曹丕随即登基称帝,建立了魏国。作为一代雄主,曹丕不仅巩固了国内政权,还积极平定边疆,击退了鲜卑等游牧民族,并与匈奴、氐、羌等族群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恢复了西域的统治。
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也在魏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曹操的重要军事助手,于禁曾屡立战功。然而,在襄樊之战中,于禁不幸被关羽设法俘虏,投降了敌军。虽然在之后的对东吴作战中,孙权出于与魏国修好之意,将于禁送还给魏国,但曹丕却未能完全释怀。在黄初二年,曹丕在欢迎于禁的同时,刻意在曹操的墓前画出了一幅幅讽刺的画作,其中包括关羽战死的场景、庞德愤怒的场面,最为刺眼的却是于禁投降敌人的图。看到这些画作后,于禁心中充满了羞愧和痛苦,最终因内心的极大压力而暴毙。
曹丕的性格中虽有宽容,但也有狭隘。当他感受到曹彰的兵权可能成为威胁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召至许昌,并暗中将其除掉。曹彰自小便显示出过人的勇猛和军事才能,是曹操的得力助手,早年间便跟随张辽等名将征战四方。然而曹丕深知曹彰作为曹操的亲生子,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挑战自己权位的力量。于是,年仅三十多岁的曹彰便在这样的政治漩涡中丧命。这一举措虽然帮助曹丕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却也为曹氏家族的未来埋下了隐患。随着曹彰的去世,曹魏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将领,也丧失了一根支柱。
夏侯尚则是曹魏另一位重要的将领,他既是夏侯渊的侄子,也是曹操的亲属。与曹丕有着深厚的友谊,曾为曹操的遗体从洛阳运回邺城。夏侯尚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曾为魏国夺取了上庸,并生擒了蜀汉名将孟达,战功赫赫。但遗憾的是,夏侯尚在后期并未得到曹丕的重用,且在蜀汉的对抗中屡遭挫折。
此外,于禁作为曹魏的开国老将之一,也在曹操早期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宛城之战中,他所率的青州兵因其严格的纪律而受到曹操的高度赞扬。曹操曾亲自为他点赞,称其为“古今少有的名将”,并对其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