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魏的眼中,诸葛亮的四十万大军似乎不过是一些容易被操控的棋子,根本无法与蜀汉抗衡。然而,历史的事实却向我们证明,人数众多的军队不仅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诸葛亮也在这种现实的重压下悲剧性地去世。那么,诸葛亮为何仍旧选择北伐呢?毕竟,蜀道崎岖,充满艰难险阻。既然道路如此险峻,他的穷兵黩武难道不会为蜀汉带来更大的麻烦吗?深入探讨这其中的原因,便能明白诸葛亮的北伐并非仅仅是为了短期的军事利益。
首先,我们来看曹魏的迅猛发展。彼时,整个天下被划分为十三大洲,而曹魏独自占据了其中的九个,战略地位极为优越,处于中原地带的他们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远超过东吴和蜀汉,约有四倍左右的优势。蜀汉虽然拥有幅员辽阔的益州,但却面临着无穷无尽的制约条件。益州的自守虽然稳固,但其内部的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尽管诸葛亮不断出台国策,尝试振兴经济和增强军队,但与曹魏这一庞大政权相比,效果微乎其微。曹魏在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选择不主动挑起战争,这无疑是为了在合适的时机,凭借其强盛之势,一举攻下蜀汉与东吴。
然而,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能否逆转这一局面,显得尤为艰难。经过几次出征后,蜀汉的人力资源变得愈发紧缺,诸葛亮只能反复忍受着长途征战的高强度,而这一切也只是为了等待一个可以改变局势的时刻。不幸的是,命运之神并不眷顾他,最终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未能完成心中宏愿。如果没有他的主动出击,曹魏必然会逐步蚕食蜀汉,诸葛亮或许并非出色的军事家,但他无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治国之道上,他展现出的非凡才能让人折服,但真正让他陷入苦战的,无疑是为了保护蜀汉免受外敌侵害。
其次,诸葛亮的年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时,诸葛亮已经过了四十岁,刘备去世后,他也接近五十。尽管他在南征蛮夷的战役中凯旋而归,但这场胜利似乎也没能为他的战略布局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虽然北伐的每一次出征都起初顺利,但最终的成功却始终与诸葛亮擦肩而过。与他同时代的司马懿同样年长,然而,司马懿却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为广泛的人脉资源,曹魏内部人才济济,因此,司马懿在对抗诸葛亮时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心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葛亮无论是国家政务还是战争事宜,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过问,这充分体现了他在蜀汉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与责任。这种对工作的细致和专注,源于他对蜀汉前途的深刻忧虑。他清楚自己剩余的时间已不多,因此决定主动发起北伐。他深信,如不采取行动,蜀汉将会在日后失去可用之人,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而东吴对蜀汉的威胁,诸葛亮从未放松警惕。为防备东吴的攻击,他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努力修复两国关系,互派使臣以缓解紧张局势。总的来说,东吴的威胁虽然不可小觑,但相较于蜀汉内部人力资源匮乏与外敌的围攻,一再激增的压力让诸葛亮不得不选择出征,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蜀汉争取生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