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确存在着“明太宗”这一庙号,但它并不是指的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帝一生可谓悲惨。自从他父亲明成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就遭遇了来自四叔朱棣的权力挑战。朱棣一直认为是建文帝篡夺了属于自己的皇位,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怨恨。建文帝即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防止藩王像朱棣那样拥兵自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控制,他开始采取强硬措施削弱藩王的势力。然而,朱棣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了四年的艰苦战斗,最终成功占领了南京,登上了皇位,而建文帝则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
朱棣登基后,最初为了显示自己对建文帝的某种尊重,曾为朱允炆制定了“明神宗”的庙号。然而,这个庙号很快被废除,并且连朱允炆父亲朱标的庙号也被取消,继续称其为“太子”。这一举动显然是朱棣试图彻底抹杀朱标一系在继承权上的合法性,从而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做出铺垫。自此,朱允炆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政权时,虽然恢复了他“皇帝”的称号,但也没有再给他上庙号,而是给了他一个很长的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年间,也曾给他上了谥号“恭闵惠皇帝”,因此,后人称之为“明惠宗”。
然而,真正获得“明太宗”庙号的是朱棣。对于他来说,这一切并不意外,因为他根本否认了朱标一系的合法继承权,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继承者。在传统上,唐朝之后,庙号的确定并没有太大争议,朱棣作为“太宗”理应获得“太宗”庙号。此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为他所上庙号“明太宗”也得到了认可。许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明明朱棣的庙号应该是“明成祖”,怎么会突然变成了“明太宗”?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朱棣的庙号从洪熙年间一直沿用至嘉靖初年,称作“明太宗”,但是后来嘉靖帝朱厚熜决定更改这一庙号为“成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考量。朱厚熜的父亲是明孝宗的弟弟,按宗法来说,他属于旁支,按理说是永远无法继承皇位的。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偏爱他,朱厚熜的表弟、明武宗的去世让他意外地登上了帝位,虽然他的父亲兴献王已经去世,但朱厚熜依然希望让父亲享受皇帝的待遇。为此,他聪明地想到了一个办法,便是提升朱棣的庙号,将他塑造为“明朝新时代的开创者”。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父亲当皇帝提供理由,也让自己这一支旁支家族看起来和正统血脉平起平坐。
因此,嘉靖帝下令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更改为“明成祖”,这意味着朱棣完成了朱元璋未竟的事业,为大明帝国奠定了基础。而朱厚熜的父亲也顺利被尊为“皇帝”。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不可预料。嘉靖帝去世后,他的儿子明穆宗即位,并很快意识到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过于离谱,认为自己的爷爷并不应当被称作皇帝,强行塑造的“明睿宗”庙号最终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