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无疑是秦朝历史上最为著名、贡献最大的大将之一。他的杰出表现不仅为当时的秦王朝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然而,最终,蒙恬却惨遭胡亥与赵高的阴谋毒手。他的冤屈程度或许与后来的岳飞相若,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有一个人对他赋予了负面的评价,而这个人便是史学家司马迁。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过错,使得司马迁对蒙恬持如此负面的看法呢?
可以说,蒙恬的历史地位与秦始皇不相上下,作为秦始皇伟大军事和政治构想的主要执行者,他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将门之后,蒙恬从小就耳濡目染了战争的智慧和策略,长大后自然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浩大工程中,蒙恬的贡献仅次于王翦等知名的将领。
秦始皇对蒙恬及其兄弟蒙毅非常器重,建立秦国后,将许多重要的军事任务交给他们去执行。蒙恬最为显著的成就是率领大军对抗匈奴,他使匈奴部落退回到大漠深处,确保了中原地区的安全,百姓因此免于多年的骚扰。同时,他还成功收复了失去的河南土地,为国家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蒙恬又奉命负责修筑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这一系列的建筑,不仅仅是秦始皇时期的伟大工程,后来的许多朝代也受益匪浅。它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抵御外敌和加强内部交通的重要标志。然而,蒙恬的结局却相当悲惨,被自己的同僚和权臣所陷害而致死,这一幕让很多民众感到心痛,后世也对他的悲剧充满了惋惜与唏嘘。
司马迁作为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对胡亥与赵高的阴险行为深恶痛绝,这一点可以理解,可他同样对蒙恬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司马迁曾写道:“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简言之,司马迁认为蒙恬的死亡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他认为,在国家统一、人民心未宁的情况下,蒙恬不应只顾扩展领土,而应该关注百姓的安危,修养民生,而他大兴土木建造长城和直道,无疑是在对民众的摧残。
不过,我认为司马迁的那句“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对于蒙恬和蒙毅来说过于苛刻。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则是出于对君命的恪守,绝非出于个人的私欲,而这一切正是秦始皇的命令驱动下的行为。另外,历史上蒙恬的许多作为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显然并没有他人指责的那般不堪。因此,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