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唐演义》这部作品中,罗成的形象堪称英雄,他是北平王罗艺的儿子,素以武艺出众和冷峻的性格著称,被誉为“冷面寒枪俏罗成”。在小说里,他不仅是一位冲锋陷阵的勇士,还是精通阵法的战略家。李世民得到罗成的支持后,感到如获至宝,十分重视他。但由于李建成的嫉妒心,李建成设计将罗成派上前线与刘黑闼作战,最终,罗成命丧战场,死于刘黑闼的乱箭之下。
然而,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情节有所不同。事实上,历史上的罗成并不存在,这个名字与事迹完全是文学创作的产物。根据历史记载,罗成的原型应该是罗士信。罗士信最初为隋朝大将张须陀麾下效力,当张须陀在攻打瓦岗寨的战斗中失败后,罗士信转投李密,加入了瓦岗寨。随着瓦岗寨的失败,罗士信又投靠了王世充,但因为未得到重用,最终他转投唐朝,加入了李世民的麾下。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兵攻打王世充的据点洛阳,罗士信作为先锋,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才能。他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单枪匹马刺伤了王世充的太子王玄应,震慑了敌军。紧接着,罗士信又带兵围攻千金堡,并巧妙地通过诈降骗开城门,成功占领了堡垒。最终,随着唐军攻克洛阳,罗士信被封为绛州总管和剡国公,展现出他出色的军事才华和策略能力。
尽管罗士信身手不凡,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未如《说唐演义》所描述那般神话。他的英勇和智谋让后人称颂,而他和罗成的经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罗士信成为了罗成这一角色的历史原型。
然而,罗士信的死却极为冤屈,背后与李世民的偏心有着直接关系。
公元622年2月,寒风凛冽,河北的刘黑闼率军南下与李世民展开激烈的战斗。当时,王君廓正在洺水城防守,面对刘黑闼的围攻,城池渐显岌岌可危。李世民急派增援军队,却每次都被刘黑闼挡住。李世民深知洺水城的守卫已不可能持久,但他希望保住城内的王君廓。为了换取王君廓的安全,他不得不做出牺牲,而罗士信在此时挺身而出,主动提出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王君廓的生还。
于是,罗士信带领200人的敢死队冲入洺水城,成功带出王君廓。然而,随着刘黑闼的围攻,城池最终沦陷,罗士信被俘。尽管李世民千方百计想救援,却为时已晚。罗士信英勇不屈,最终被敌军杀害,年仅22岁。得知这一消息后,李世民悲痛欲绝,泪流满面。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牺牲一员猛将救一个小人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王君廓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超过罗士信。
王君廓自李渊起义前就积极参与反隋活动,他带着数千人加入李渊的阵营,并立下赫赫战功。在唐朝建立初期,李渊对王君廓十分器重,封他为上柱国、常山郡公,地位极高。王君廓曾帮助唐军成功截断王世充的粮道,为唐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罗士信则相对较晚加入唐朝,且在李渊建立唐朝后才成为李世民的部下,地位自然无法与王君廓相提并论。
此外,王君廓的忠诚虽然令人质疑,但他毕竟是李渊的人,而罗士信则始终效忠李世民。李世民不得不为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做出不情愿的牺牲。
王君廓的名声并不好,他在历史中充满了争议。根据《新唐书》的记载,王君廓行事卑鄙,甚至曾陷害自己的叔叔,导致亲戚被杀;他在山西一带进行大规模掠夺,百姓怨声载道;他背叛了自己的伙伴,杀害兄弟,投靠瓦岗寨,而后又投靠李渊。此外,王君廓见风使舵,完全不忠诚,李渊退位后,他迅速转向李世民。然而,王君廓并不忠诚于李世民,最终因横行霸道、触犯法律而被李世民除去。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王君廓的无耻行为,也展现了李世民在政权斗争中不得不作出的艰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