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政十八年的夏末,秦国的军队如同奔腾的洪水般席卷了赵国的疆域。秦王嬴政亲自任命了名将王翦,率领三十八万步骑兵组成的大军,启动了对赵国的灭国战争。与此同时,秦王还指派蒙恬驻守九原,既要防范匈奴南下的威胁,又要通过牵制赵国的云中大营,避免赵国在此关键时刻调兵增援。
当时,赵国的君主是赵迁,他是赵孝成王的孙子。可与其祖父赵孝成王和曾祖赵武灵王的英明和勇武相比,赵迁显得十分昏庸无能。他纵欲荒唐,宠信奸臣郭开,致使朝政腐化,国家大计也因此被疏忽。赵国的老臣和大将庞煖开始密谋推翻赵迁,计划扶持公子嘉登上王位。赵迁虽能感知到朝中的不安,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秦军威胁,他急忙召集朝臣商议应对之策。
朝堂上,元老与权臣郭开都推荐李牧担任抗秦大将。李牧既有超群的智谋,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十万精锐的兵马使他成为抗击秦军的关键力量。郭开深知李牧实力强大,并意识到拉拢李牧能有效打击政敌,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朝中两股势力都开始争取李牧的支持,试图通过他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李牧的军事才能最早被赵括发掘。赵括,这位曾因纸上谈兵而臭名昭著的将领,早在长平之战时便看中了李牧的能力。当时李牧不过是个千夫长,但赵括敏锐地发现了他在防守匈奴上的独到之处。李牧提出要改变赵武灵王时期的正面硬碰硬战术,主张先巩固防线,再一举击败匈奴。平原君采纳了赵括的建议,将李牧提拔为骑将,授予他一万兵力,驻守云中,保卫北方边境。
随着长平之战的惨败和赵国的接连失利,赵国边境陷入了空前的困境。李牧凭借自身卓越的智慧,推行了一套全新的防匈奴战略。与匈奴的直接冲突并非他的首选,李牧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巧妙避开与匈奴的正面交锋。通过坚守防线和与匈奴的物资交换,他成功地稳住了边境局势,并为赵国边军积累了大量财富和资源。
在这些资源的支持下,李牧进一步加强了边军的装备建设,每位骑兵都配备了三匹战马,精良的铁刀、皮甲和弓弩等武器,甚至发明了连发弩机等新的兵器,极大提升了战斗力。此外,军营的后勤保障也得到了空前改善,帐篷、粮草等设施更加完善,赵国边境的防线甚至比国内的军队和匈奴骑兵更为坚固。
然而,李牧的成功并未赢得赵国朝廷的赞赏,反而引来了嫉妒与不满。赵王迁甚至派遣使者命令李牧出征匈奴,李牧则坚决回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坚持自己的防线战略,虽然这令赵王迁更加愤怒。最终,赵王迁还是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并赋予他更大的指挥权。
此时,李牧抓住了机会,进一步扩充兵力,加强军队训练,并与匈奴展开长期博弈。通过巧妙的防守和精妙的反击,他屡次击败了匈奴的进攻。即使匈奴单于集结了大军,试图一举摧毁李牧的防线,李牧依旧凭借巧妙的布阵和强大兵力取得了胜利,匈奴单于最终不得不撤回西域,赵国边境得以保持十余年的安稳。
然而,赵国的内部腐败依然深重。权臣郭开和赵王迁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李牧虽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却屡次被朝廷的政治斗争所拖累,最终在国内的纷争中被孤立。秦国的王翦深知李牧所面临的困境,尽管他亲自指挥庞大的秦军进攻,但也明白李牧在赵国内部正被推向绝境。逐渐地,他不再视李牧为唯一的威胁。
随着秦国大军的推进,赵国的防线逐渐遭到压迫,尤其是井陉山成为了战场的核心。李牧深知秦军必定会从此发起攻击,他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防守计划。然而,赵国内部依然动荡不安,李牧决定联合庞煖等王族元老,策划了一场政变,意图稳定赵国的政局,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