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朱元璋忽然下令锦衣卫传召冯胜入宫赴宴。消息一出,冯胜顿时心中惶惧不安,反复长叹。作为大明的开国功臣,封号宋国公,又曾与朱元璋并肩作战、亲如手足,他的这种表现让前来传令的锦衣卫一时摸不着头脑。然而冯胜心知肚明,自太子朱标病逝以来,开国勋臣接连遭到清算:蓝玉被抽筋剥皮,李善长满门遭诛,傅友德无端赐死。每一个惨烈结局都像一把利刃悬在头顶,让他日夜胆战心惊。谈到朱元璋时,他忍不住慨叹:“陛下年纪已大,疑心却越来越重。满朝文武中,我功劳最大,却又因小事屡屡触怒圣心,看样子我的末日已近了。”然而,赴宴时朱元璋却笑容满面,举杯相邀,毫无杀意的迹象。可冯胜刚一回家,便剧烈腹痛,顷刻毒发身亡。他的担忧最终还是成了现实。
那么,冯胜真的如他所说是“功劳最盛”之臣吗?他与朱元璋的关系究竟如何?朱元璋又为何要在其“无大过”的情况下赐死?
冯胜原籍安徽定远,与一般武将的粗豪形象不同,他面容清秀,爱读兵书,兼具文武之才。1353年,他随兄长冯国用投奔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冯国用深得朱元璋信任,曾为其规划战略大局,奠定日后成霸之基。冯国用英年早逝后,朱元璋将其弟冯胜提拔为统军元帅,继续掌握亲军。龙湾一战中,冯胜冲锋陷阵,杀敌如割草,击破陈友谅的合围之势,又在追击中连下要城,助朱元璋稳固江山大局,声名大振。
在随后的征战中,冯胜虽常作为副将,却智勇双全,丝毫不逊徐达、常遇春。安丰之战、吴汉决战、剿灭张士诚等战役中,他均有不世之功。徐达善谋,常遇春骁勇,而冯胜兼具两者优点,是朱元璋麾下不可或缺的猛将。然而,冯胜性格阴沉,爱占小便宜,常自以为是。他在战场上虽能独当一面,却因轻信敌降,屡致部下死伤,令朱元璋大为不满。功劳虽大,却始终未能坐上统帅之位。
随着徐达病亡,李文忠、傅友德等人崛起,冯胜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但他依旧在北伐元廷的战事中屡屡得手:七战七捷平定山西,连败扩廓帖木儿,攻破关陕,缴获牛羊无数。朱元璋也曾盛赞:“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可惜,他私匿财宝、强占民女的恶行屡被揭发,更因擅撤兵、妒忌同僚而险遭问罪。朱元璋虽念其旧功,未置重典,但对他的信任早已消磨殆尽。
1387年,徐达、李文忠相继去世,冯胜一度成为在世的第一大将,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辽东,迫纳哈出投降,功绩斐然。然而,他与女婿常茂失和,上奏揭发对方,反暴露了自身贪墨之事,被朱元璋记恨。更为严重的是,他与藩王朱橚私下来往,引起政治风波。朱元璋虽宽宥,但心底对他已彻底失去耐心。
太子朱标早亡后,朱元璋为了确保孙子朱允炆顺利继位,决意清除外戚与功臣势力。蓝玉因谋反被诛,傅友德赐死,冯胜也被调回应天,名为养老,实为软禁。至1395年,朱元璋年老多疑,对冯胜更是心怀嫌隙。七十高龄的冯胜夜夜哀叹,却终究未能逃过命运。那场宫廷宴饮,成为他人生的绝唱。
冯胜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却因贪婪与性格缺陷,加上朱元璋晚年的疑忌之心,最终落得无罪被赐死的下场。他的爵位也因无嗣而停在洪武二十八年。这个明初最具悲剧色彩的将领,就这样在权力与猜忌的漩涡中走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