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之后,我们重新审视这条贯穿古今的城市脉络:从太庙与社稷坛的“左祖右社”规制,到鸟巢与水立方的现代几何对话,对称美学不仅延续着强大生命力,更在当代城市更新中完成创造性转化。
搜狐文化特邀生活美学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一起探讨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何以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以中为尊"的审美追求,以及生活美学。
搜狐文化:中轴线的“对称”不仅是建筑规律,更隐含“中庸”“秩序”等儒家思想。以“中”为尊的“理想都城范式” 的审美追求在当代城市中,这种“对称美学”是否仍有生命力?
刘悦笛:中轴线的对称美学既传承古制,又创新发展。这种创造性转化让传统规制在当代城市肌理中焕发新生,彰显出中式美学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建筑讲究的均衡节奏之美,恰似天平般不可偏倚,却又在严谨中保留灵动——中式对称追求的是神韵的呼应,而非刻板的镜像。我们需要在这种平衡或不对称中找到动态平衡,这种动态调节适应了当代城市的多元功能,保留了对称美学中均衡的核心逻辑。
图片源自网络
北京中轴线对称美感既有传统的“左祖右社”,特别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在延长线上同时又将鸟巢和水立方放到了中轴线的东西两面。这意味着对称美学不仅依照古代传统,在规划延伸时也追求当代对称美学的研究。
32.5米的谦卑,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庸之道”
搜狐文化: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体现了 “中华文明连续性”,但现代建筑如国家大剧院等与中轴线的视觉关系曾引发争议。从生活美学角度看,传统轴线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应形成怎样的对话?
刘悦笛: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一成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但是当我们将传统美学与当代城市结合时,就有不同方面的表达,例如中轴线营造的“秩序感”。 北京中轴线的对称美学绝非简单的建筑规律,其深层蕴含着"中庸""秩序"等儒家哲学精髓。
如国家大剧院与中轴线的视觉关系就曾引发争议。在国家大剧院没建之前,就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大剧院会破坏中轴线的整体对称,另一种认为国家大剧院会推进北京市城市的更新。
图片源自网络
国家大剧院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造型来看都采用椭圆形,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没有的,我认为它融入整个格局是相当不错的。如果按照对称美学来说,国家大剧院其实已经偏离了中国对称美学的传统,与中轴线形成约10°-12°的偏角;但通过32.5米的地下深度实现视觉调和,加之国家大剧院本身左右对称的结构,和四面环水的映照,形成内收的空间力量并融入中轴线氛围。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则更具有突破性:以现代几何语言诠释传统对称格局,让鸟巢与水立方延续"以中为尊"的空间叙事。无论鸟巢还是水立方,造型都属于几何形体,这是现代建筑的语言。
图片源自网络
不同于西方,北京中轴线更有人情味儿
搜狐文化: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华盛顿等城市的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在美学逻辑上有何根本差异?
刘悦笛: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华盛顿等城市的中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在美学逻辑上有根本差异,它体现出不同文明对空间价值、空间秩序和人文价值的理解。
图片源自网络
香榭丽舍大街是从卢浮宫到凯旋门的轴线,是条绝对笔直的街道,具有绝对统一的刻板视觉尺度,这是法国人征服荣耀的叙事或者炫耀的城市结构。华盛顿中轴线的空间不是一条线,它是十字结构,它更多是一种抽象理念空间转化的过程。
无论是欧洲的法国,还是北美大陆的美国,都以西方理性主义的逻辑为背景,而北京中轴线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这意味着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更具有人情味儿,而西方的中轴线更多是几何坐标系。
北京中轴线是以“中”为核心的天、地、人共生的系统。在空间序列上,从南到北,从永定门故宫到钟鼓楼呈现出从俗到雅、从天到人的逐渐递进的过程。无论前门市井烟火气,还是故宫的皇权尊严,到景山可以登高望远,再到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形成了中国人讲的”中”,这绝非物理的“中”,而是“中庸”的伦理象征。
“雅俗共生”中的生活美学
搜狐文化:您曾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上是如何体现咱们老北京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美学观?
刘悦笛:北京中轴线的对称美学是一种形式感的美学,这种对称是建筑美学的规律之一。我们应该放大美学的视野,包括中庸的美学、秩序感的美学。我们不仅应该探讨中轴线的形式美学,还需要讨论中轴线的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更强调空间的可感性。仅从空间维度,我们就能轻松感知到中国传统的价值,让现代建筑复刻传统对称庄严的外观,这是一种现代空间叙事逻辑。当这种逻辑被现代人所感知时,便是城市如何现代化的过程。
图片源自网络
北京中轴线的烟火气并非是我们现在简单地追求民众的热闹,而是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生活表达。例如,去景山公园散步的人,可以根据节气调整散步时间;他们会在秋冬遛鸟时,根据天气避开风寒;老北京人在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中却能形成一种中庸化、退一步的生活哲学…
搜狐文化:北京中轴线是否恰是东方生活美学中 “雅俗共生” 的最佳范本,哪些市井场景最能体现?
刘悦笛:北京中轴线本质上是一条生活美学的活态长廊。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活态的载体,是因为这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日常实践并没有刻意的雅俗之分,我们在日常和仪式中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真趣。“雅”体现在礼式建筑的规制中,也体现在非遗传承景泰蓝的精巧中;“俗”则体现在胡同的烟火气里,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北京中轴线具有文化复合性,包括皇家祭祀空间、外城商业空间、宫廷广场等,让我们形成了空间上的中心与边缘区分,从过去皇家禁地到现在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天地。在传统的中轴线的核心部分,更多地强调公平生活美学,而现在它要向民间生活美学做出非常重大的转变,这里也包含文人生活美学的趣味。天桥文化过去是民间艺人聚集的地方,包括相声、杂技、魔术等,的确非常“俗气”。但是,它也是中轴线中应有的格局体现。
图片源自网络
生活美学强调日常视觉的舒适度,当传统轴线的秩序感转化为现代景观的空间节奏时,目前看来仍然比较舒服。这是中国“雅俗共生”的一个生动的范本,它并非完全脱离生活的高雅,也不是缺乏趣味的俗。所谓“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中轴线正是中国人生活美学的典范。
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隐性参照系
搜狐文化:北京中轴线为世界城市美学格局提供了怎样独特的东方样本?
刘悦笛:北京中轴线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自然韵律为机理的东方式都城范式,可以说是中国都城的集大成范式。
北京中轴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轴线,而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隐性参照系,并非显性坐标。传统与现代之间应该相互照亮,我们既能体会到传统文脉具有的温度,又能为传统美学注入当下生活的活力。
图片源自网络
在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的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复刻,并非复制传统绝对对称美。而是需要传承对称美学或者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维度,超越单纯的对建筑形式的模仿,从而转向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关乎建筑形式,更是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型的空间表征。
传统中轴线正在经历从'皇家景观'到'市民场所'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为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文化权力的重新分配——当晨练的老人穿过太庙广场,当孩童在钟鼓楼广场追逐嬉戏,中轴线真正实现了从'礼制象征'到'生活剧场'的蜕变。尽管我们看到了历史性的厚重,但是我们更需要看到时代性的活力,与传统文化对话,能够共同编织出生活的意义。
统 筹|钱琪瑶
访 谈|Kean
渠 道|张天娇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搜狐文化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