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汉族政权似乎失去了开疆拓土的雄心和动力呢?“静夜史”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宋朝和明朝的疆域相较于唐朝明显较小。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道理在分析这两朝时尤为适用。并不是宋朝和明朝缺乏开疆拓土的行动,而是他们面临的对手实在过于强大,力有未逮。尤其是在北宋建立的960年之前,北方的契丹族已经在辽国建立了53年,不仅如此,他们还掌握了燕云十六州,这让北宋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迫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北宋与唐朝在北方的局势面貌截然不同。唐朝及之前的汉朝时期,其北方敌人如匈奴、柔然和突厥等部落政权,处于相对落后的奴隶制背景下,战争动员能力和国家机器都显得不够强大。而北宋的辽国则已经完成了封建化的改革,成为了与北宋一同处于封建制度下的竞争对手,展现出了更强的协调与动员能力。辽国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军事力量,还能与北宋争夺中原的正统地位,这令北宋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后来的1005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被许多人认为是北宋的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当时的北宋根本没有实力去消灭辽国,自保已经是非常不易。因此,北宋的开疆拓土仅能体现在消灭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上。而明朝虽然在面对北元时相对好些,但同样遭遇了强大的封建政权的挑战,尽管明朝多次进行北伐,终究未能实现对元朝势力的根本消灭。由于宋明的疆域未能达到唐朝的辽阔,人们自然会感觉到汉族政权在之后的历史中失去了开疆拓土的野心与魄力。
再来看看另一个重要方面,文武并重的国策由于历史事件的变迁逐渐向以文制武的方向转变。自古以来,汉族被视为一个尚武的民族,这种精神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最好体现。唐朝由于有着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尚武的传统,这使得唐朝前期的扩张充满了活力。在唐朝,实行的文武并重国策为国家的发展与疆域的扩张注入了强大动力,从而创造了释义中的大唐盛世。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武将掌握权力的局面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赵匡胤对国策进行了调整。当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他深感对武将的控制与威胁,于是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剥夺了开国将领们的军事权力。自此之后,北宋的国策开始转向以文制武,且在赵光义时期进一步强化。这样的转变导致了武将地位的急剧下降,军队的声望和士气也因此受到影响,年轻人参军的积极性大幅降低,军队的战斗力则直线下降。尽管北宋时期保持了高达120万的常备军规模,然而却常常被动挨打,军队的数量与战斗力几乎完全不成正比。
明朝在建立初期,虽然在战斗能力方面表现得相对强悍,但依然延续了以文制武的国策。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武将地位进一步降低,文官作为掌握权力的代表,虽有带兵权,但缺乏前线指挥的实战经验,常常导致军队在战斗中屡屡溃败,领土也不断减少。正是这种以文制武的政策盛行,使得宋明两朝不仅未能继续开拓疆域,反而越来越频繁地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失去了曾经辉煌的扩张野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