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地理常识:现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尽管如此,当我们仔细观察俄罗斯的地图时,便会发现这个号称是欧洲国家的俄罗斯,其实有高达77%的土地位于亚洲的西伯利亚地区。
追溯历史,我们能够了解到,俄罗斯的起源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然而在近代史上,它向东扩展,征服了整个西伯利亚的广大领土。实际上,俄罗斯人自己对此也颇感疑惑。中国在东亚地区作为霸主已经有几千年之久,且距离西伯利亚相对较近,为什么未曾征服这片亘古的土地呢?
那么,中国为何无法控制西伯利亚?西伯利亚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以及中国、蒙古和哈萨克斯坦以北,横跨了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古代的这片区域几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落后之地,因其经济和文化发展滞后,这里从未形成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也没有任何强大的部族崛起。乍看之下,这里似乎易于征服,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西伯利亚地区几乎全境处于寒带之中,冬季的平均气温常常低于零下20摄氏度,而最冷的地方甚至能降到零下70度。在宋代之前,中国的主要衣料并不是棉花,贵族们多穿丝绸,而平民则穿麻布。麻布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差,若你带着麻布前往严寒的西伯利亚,可能尚未抵达,自己就会变成冰雕。为了取暖,农作物根本无法在此生长,这意味着如果派遣一支军队到这里,他们将面临严峻的缺粮问题。有人统计,从古代长安到贝加尔湖仅运输一石粮食,就需要消耗掉20石的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到狩猎可以提供食物,因此能够获得所需的猎物和兽皮。然而,实际情况是,狩猎更新快速,但对于长期驻扎而言,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尽管如此,我国的祖先并没有放弃对西伯利亚的探索,他们实际上曾经一度将西伯利亚的重要区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人开始尝试探索这片遥远的土地,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中提到过“冥海”,即今天所称的贝加尔湖。
在西汉时期,著名的苏武北海牧羊事件就是中原人民在西伯利亚的首次记录。此外,名将霍去病北伐匈奴时,也曾抵达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贝加尔湖的瀚海。
随着时间推移到东汉时代,经过数次征讨,汉朝终于消灭了匈奴帝国,并刻下了“燕然山勒石”的功绩。那时,东汉的执政者窦宪甚至打算在漠北设立护北匈奴中郎将,以便更好地管理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地区,但却因内部政变而未能实现。到了公元7世纪,盛唐帝国强势崛起,横扫四方,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南部相继被征服;在这个时期,唐朝设立了安北都护府,以治理西伯利亚南部及其周边地区,代表了中原王朝初次尝试统治西伯利亚的雄心。
除了控制已知地区的尝试外,唐朝在当时也对西伯利亚的未知区域进行了探索。唐太宗时期,唐朝与勘察加半岛上的流鬼国建立了外交联系,并留下流鬼贵族在长安任职。通过与流鬼国的交流,唐朝了解到其北方的邻居楚科奇人,称之为夜叉国,并知道在外兴安岭以北还有一种叫做驱度寐的部族,他们与室韦人之间存在摩擦。在唐玄宗时期,唐朝设立了黑水都督府,派遣长史参与当地治理,治所设在外东北的伯力。
汉朝到唐朝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辉煌时刻,国家的尚武精神如日中天。然而,在宋朝以后,局势却发生了显著的转变。这个时期实际上是中国征服西伯利亚的一个绝佳机会。自宋朝开始,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的衣料,极大提升了寒冷天气中的御寒能力。同时,宋朝之后的火器技术也有了显著提升,到了明朝,火枪和火炮在军队中的普及率甚至一度高达45?0%。
在如此良好的条件下,中国理应继续扩展疆土,实现新的征服,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宋朝不仅未能收复北京,连个南京都未能巩固;明朝虽然稍有改善,永乐大帝一度派遣亦失哈探索北海,并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试图将外东北包括库页岛纳入版图,但此举基本上是基于个人兴趣,随后的统治者因政治考量逐步放弃了这些新得之地。
这种变化实际上源于思想上的转变。汉唐时期雄图天下的精神逐渐被宋明时期的消极保守所取代,新的皇帝朱元璋甚至为子孙后代设立了不征之国的政策,意味着不再允许对外扩张,西伯利亚和新疆的控制权也受到限制。在这种转变中,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未有行动的背后却是他国的行动。
而此时,俄罗斯的崛起恰恰处于这一动荡之际。明朝采取保守政策,而东欧的俄国趁机崛起。俄国仅凭数百人的探险队便成功征服了广袤的西伯利亚。他们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他们尚武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因为正值火器时代,先进的军事装备让俄国逐渐建立了对西伯利亚的控制。
此外,俄罗斯还建立了棱堡作为防线,确保在面对敌人攻击时能够有效抵御。即使敌人围困,他们也能借助内河船只进行补给,打破了围困的局面。然而,长久以来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统治仍然不够稳固,直到19世纪才有所改变,首先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具有富饶土壤的外东北地区,其次是工业革命带来了铁路的建设,使得莫斯科与海参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归根结底,中国未能拥有西伯利亚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生不逢时。在中国开疆拓土的年代,技术水平过于落后;而在技术进步之后,又恰逢保守时代的来临,再到近代时又处于落伍的境地。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与西伯利亚的统治机遇擦肩而过,令人感到无奈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