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在击败楚将项梁后,继续向赵国的邯郸发起进攻。赵军的张耳在遭遇惨败后,急忙逃入了巨鹿城。章邯认为楚国的势力已经不足为惧,于是带领二十万大军围攻巨鹿城。面对困境,张耳向楚怀王请求援救。巨鹿城因此成为反秦势力的最后堡垒,这场战斗也成为秦朝命运的转折点。此时,起义军的主要力量来自四个方向:项梁代表楚国,张耳代表赵国,田荣代表齐国,韩广代表燕国。如果赵国沦陷,东边的齐国和燕国必将受到重创,楚国的处境也将岌岌可危。因此,巨鹿之战不仅是起义军与秦朝之间的生死之战,也关系到整个战争的走向。
为解救赵国,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指挥十万大军前去援助赵国。然而,楚怀王的这一任命显然存在问题。他未曾考虑到项羽的强大和他的桀骜不驯,实际上为后来的项羽杀宋义并夺权埋下了伏笔。那么,为什么楚怀王会做出如此安排呢?
宋义在当时已经声名显赫,人称“卿子冠军”,在项梁军中颇有影响力。当初,项梁在连战连胜的过程中,宋义多次劝谏他保持谦虚,但项梁并未采纳。后来,项梁派宋义出使齐国,途中偶遇齐国使者高陵君,宋义向他提到项梁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若去得晚,还能保全性命,但若去得早,可能会一同陷入困境。高陵君听后留了下来,正是这段时间,项梁果然被章邯所杀。
高陵君回到楚国后,将这段对话转述给楚怀王,并夸赞宋义的眼光独到,预知了项梁的败局。楚怀王正寻求摆脱项氏家族的控制,恰逢此时,宋义的建议与其心意相符,于是他迅速召见了宋义并加以重用。这也为后来宋义被任命为主将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208年冬十月,宋义率军来到安阳。然而,抵达安阳后,他并没有立即渡河救援赵国,而是在安阳驻扎了46天。此时,项羽已经按捺不住,他找到宋义质问为何迟迟不进军。宋义回答说,现在是让秦军与赵军相互消耗,若秦军获胜,必然疲惫,那时我们进兵必定能胜;若秦军失败,则我们可以渡河掩杀敌人。他还调侃项羽说,虽然自己不如他冲锋陷阵,但在运筹帷幄方面,自己绝不逊色。宋义下令,凡擅自行动者一律斩首。
项羽无奈,只得回去。可是,几天后,宋义做了一件事却给了项羽机会。宋义准备送儿子去齐国任职,在军中举行了盛大的酒宴。这一行为立即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他指责宋义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军情而大摆宴席。他还指责宋义违背了楚怀王的旨意,推迟进兵,实在不配担任上将军之职。次日,项羽直奔宋义的大帐,将其杀害,并将其首级提给众将士看,宣称是奉怀王密令处决的。项羽的威慑力使得众人顺从,他也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宋义的位置。
项羽随后派人去齐国杀死了宋义的儿子,切断了后患,随即率军渡河,展开了后来的“破釜沉舟”之战,成功以少胜多,这场战斗也成为秦朝灭亡的关键转折点。
然而,后世对项羽这一行为多有批评。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呢?首先,宋义作为一位军事指挥官,的确具备很高的军事素养。如果单从战术上来看,他的做法也并没有问题。让赵军在坚固的城墙内消耗秦军,然后趁敌疲惫时进攻,这种策略无疑是高明的。然而,如果城池一旦被攻破,秦军的士气必然会大涨,这一点项羽并非没有道理。宋义的战略眼光未必差,但他忽视了项羽的勇猛和急切的心情。
至于项羽,虽然他的做法看似鲁莽,但他确实有其合理性。赵国若被灭,楚国的处境必将更加险恶,项羽本就对楚怀王的安排不满,而宋义的拖延更是给了他夺权的理由。如果宋义早早采取行动,直接渡河与秦军决战,项羽未必能以少胜多。但宋义的迟缓行动和项羽的果敢决定了这场经典之战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