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致力于发掘和展示古村落的美丽,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并给予支持。所有的图片和文字内容均为胡哥原创,任何侵犯版权的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同时已经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
在上一篇文章中,胡哥引领读者走进了位于山西壶关县的一座古老村落。在这座村落中,一块明代石碑引发了一个关于大儒杜敩的故事。
杜敩,这位大儒,以其古稀之年被任命为明朝宰相而闻名,更因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深厚友谊,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尽管杜敩出生于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却是元末明初山西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
清朝末期的诗人陈田曾在《明诗纪事》中对杜敩赞誉有加,称他为“明初山右之以诗鸣者”,并赞扬他的学问和品德。杜敩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为后人所铭记。
位于山西壶关县麻巷村的杜敩祠堂,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儒者而修建的。杜敩天资聪慧,才华横溢,十岁便进入潞州州学,博览四书五经,尤以《易经》见长。他的学问远远超出了同龄人,十七岁时因考试成绩优异,被选为州学的小官员“直学”,负责管理学校的田产、钱粮、书籍和祭器。十九岁时,他在乡试中一举夺魁,成为解元,正式步入仕途。
起初,杜敩在潞城和高平县担任教谕,主管一县的教育事务,类似于现代的县教育局长。随后,他被提升为台州学正,相当于教育局的副职,仕途前景广阔。然而,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杜敩的父亲去世了。根据传统礼制,杜敩辞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杜敩不仅尽孝奉养母亲,还利用空闲时间教导乡里学子。
清代《潞安府志》对杜敩的记载中,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杜敩。守孝期满后,元朝廷曾多次召杜敩出任陕西儒学提举等官职,但杜敩都没有接受。虽然当时正值元朝末年,政局动荡,杜敩作为一位精通《易经》的儒生,明白动荡时期为官风险极大,因此,他选择隐居乡里,拒绝了官职。他不仅继续教书育人,还与各地文人结社吟诗作对,享受着平和的乡间生活。
直到元朝灭亡,明朝开国已有十余年,年逾古稀的杜敩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大明皇帝朱元璋全国征召贤士,杜敩受到了皇帝的亲自诏书邀请上朝为官。那封诏书措辞温和而含蓄:“朕才疏学浅,深知贤士隐居民间,而民生未安,世局未泰。现尔博学且年长,如若精力尚余,便可拄杖来朝,或能有所作为。”皇帝的用词充满敬意,甚至邀请杜敩如果有余力,可以拄着拐杖前来,这种高度的礼遇展现了朱元璋对杜敩的尊敬与爱戴。
明朝征召隐士的传统并不常见,尤其在唐宋以后已较为罕见。朱元璋对杜敩的邀请,也引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关注,并特别将这件事记载于《东山笔记》中。
杜敩在收到诏书后,非常欣喜。年逾古稀的他虽然身体渐衰,但依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使命,并且写下了感恩的诗篇。在这封诗中,杜敩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年,杜敩69岁,正处于古稀之年。
朱元璋赋予杜敩的职位是“四辅官兼太子宾客”。这个职位虽然高荣,但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实权。杜敩被任命为夏官,每年仅在夏季三个月内负责处理一些事务,具体职责包括帮助皇帝处理一些日常政务、参与文书工作和讨论国家大事等。但这些职责并不包括处理重大决策,因此这个职位更像是象征性的,旨在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有学识的布衣儒生担任这一职位,是因为他们性格朴实无野心,更容易被控制。
杜敩担任四辅官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欠佳,他仅在此职务上工作了不到两年便因病辞职,回到故乡。朱元璋再次表现出了对杜敩的关爱,亲自送他回家。
杜敩辞官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享年72岁。他的辞世标志着一位智者的谢幕。从他三十多岁时守孝在家,到六十多岁再度被召入朝为官,这段岁月充满了转折与挑战,杜敩的一生也因此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