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诸葛亮负责指挥出征攻打东吴,那么事情的发展可能不会像刘备那样陷入夷陵的惨败。尽管如此,假如期待诸葛亮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战胜孙权、消灭东吴,从当时蜀汉政权的整体实力来看,依然没有形成对吴国的压倒性军事优势。这意味着打破三国鼎立的地缘政治态势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筹备。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战线之间的斗争持续了一生,司马懿在评析诸葛亮时曾明确表示,诸葛亮一生中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谨慎。在诸葛亮主导的六次出祁山的军事行动中,他总是特别关注两个核心要素:后勤粮食的保障以及稳扎稳打的战场部署。因此,在他的军事策略中,很少会出现奇袭或是冒险的战例,通常多以对峙和消耗战为主。正是由于他这种谨慎的用兵风格,使得他对魏延所提的模仿韩信的暗度陈仓之计十分谨慎,对于分兵一万由子午谷突袭长安的“子午谷奇谋”,他始终抵制这个风险颇高的军事计划。
从诸葛亮这种极具谨慎性的性格中,可以推测出,假如由他来指挥对东吴的征战,他最优先考虑的必然是后勤供应线的安全以及战线的稳步推进。在军营的设置和阵地的选择上,他会避免像刘备那样让陆逊抓住机会,造成连营被火烧的悲剧。即使在与吴军的对峙中遭遇一些挫折,诸葛亮也绝不会遭受重大的损失,这是可以从他第一次出祁山北伐的事件中得出的结论。当马谡由于失利而导致重要的街亭要塞丢失,蜀军的粮道受到威胁时,诸葛亮果断撤回大军,确保了大部队的安全,这充分证明了他的审慎和智慧。
刘备在攻灭东吴的战略目标上,步伐迈得过于夸张。而诸葛亮的目标则更加清晰,他同样想要收复原蜀汉政权统治下的荆州地区。根据他的《隆中对》规划,诸葛亮设想通过汉中的力量向西北进攻,同时从荆州出兵北上牵制东南,形成合围之势,共同对抗曹魏政权,从而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
因此,诸葛亮很可能会有效利用刘备在夷陵战役前所集结的庞大军队,采取更聪明的行动方式。在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他也会注重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重申维持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共同对抗更强大的曹魏,可能将战略目标重新聚焦在更为稳健且切实可行的“收复荆州桥头堡”上。如果是这样调配资源和设定目标,便可以有效避免夷陵惨败带来的巨额损失,确保蜀汉的战略活力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