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公徐达新建的府邸刚刚完工,然而大门却依旧未加涂漆。尽管心中早有打算,想要向朱元璋上奏,请求将大门涂上朱色,徐达却总是忐忑不安,迟迟不敢向皇上提出此事。朱元璋的身份让他感到无比压抑,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请求,他却不敢轻易开口。
徐达自幼家境贫寒,然而他从小酷爱武术,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勤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小时候,徐达和朱元璋是一起长大的玩伴。随着岁月流逝,朱元璋投身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凭借着勇猛的战绩赢得了郭子兴的赏识,最终被任命回乡招募士兵。于是,徐达也随之追随朱元璋,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从起义军的领袖发展成了建立大明帝国的皇帝。而徐达,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平定动乱后,始终不离不弃地支持着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徐达的新府邸竣工,朱元璋更是特意抽空亲自前来参观,显示出对徐达的特别关照。
当朱元璋来到徐达府邸的大门前时,他命令随行的亲军在门外等待,自己则选择从侧门进入。这让徐达感到一阵惊慌,毕竟皇上亲自来访,自己怎能让他从侧门进入呢?为此,徐达决定带着全家老小集体跪拜在侧门外,恳求朱元璋从中门进入。朱元璋见状,心中一动,立刻意识到徐达的顾虑,他笑了笑,将徐达唤到身旁,温和地说:“这是你新建的府邸,它会世代传承给你的子孙。我今天不走中门,就留给你家族以后使用。你以后家族的后人出入时,也能记住这份功勋。”
说完,朱元璋便让徐达一家人都过来,同坐中堂,享受宴饮。在气氛轻松愉快的酒席上,朱元璋与徐达共饮美酒,畅聊往事。酒过半酣,朱元璋似醉非醉地对徐达道:“我刚才从侧门进入,发现你家大门还未涂漆?”徐达听到这话,心中一阵喜悦,急忙回答道:“臣正想向皇上请示,是否大门使用什么颜色最好?”
朱元璋眯了眯眼,似乎含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徐达,带着醉意说:“只此亦最佳。” 徐达心中一喜,面露笑意,赶忙磕头谢恩,但心底却也暗自忐忑——朱元璋这番话似乎别有深意,是不是在用涂漆之事对他有所指责呢?
在朱元璋面前,徐达的谨慎与小心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积累的处世智慧。尽管徐达身居高位,功勋卓著,但他在朱元璋面前从未敢有丝毫不敬。他一直保持谦逊,恭敬待人。正因如此,朱元璋才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唯一一个“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的将领。
朱元璋的评价,背后正是对徐达谦逊品格的高度认可。朱元璋与徐达一样,都是从贫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在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众疾苦。朱元璋亲眼见证了家人因天灾人祸而相继死亡,感受到了无尽的无力感。为了生计,他一度投身佛门,但佛门的清苦生活并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强的意志。在后来加入农民起义的队伍后,这份坚韧的性格成了他成功的关键。
然而,随着朱元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他的多疑性格也愈发明显。每当权力扩张,内忧外患也随之增加,朱元璋必须时刻警惕,防范任何可能的威胁。即便是像徐达这样久经考验、忠心耿耿的同乡,他也绝不放松警惕。徐达深知这一点,他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并始终保持对朱元璋的尊重和小心谨慎。
徐达并非没有聪明才智,他早就懂得“月满则亏”的道理,对于“捧杀”的背后含义也心有戚戚。作为大明的开国名将,他自然知道,在朱元璋这样一位深谙权谋的帝王面前,任何举动都不能轻率。对于新府邸大门涂漆的事,朱元璋的一句话,徐达敏锐地捕捉到了潜在的暗示。
朱元璋对徐达府邸大门漆色的态度,不仅是对徐达的考验,也是一种警示。他没有直接指示涂上朱色,而是让大门保持原色,这种看似简单的决定,实际上是在提醒徐达:忠诚与谦卑是维持长久关系的基石。朱元璋并未给予特权,而是通过这个细节来考验徐达的品行和忠诚度。
朱元璋的精明和徐达的谨慎,不仅体现在征战沙场的决策上,还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细节中。徐达作为一名大明的功臣,深知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保持清醒,避免被权谋所吞噬。而正是这些智慧和耐心,使得他在众多开国功臣中,能最终获得长久的荣誉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