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吉林城内外建有多座祠堂,其中有些是多人合祭的,比如昭忠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和神祗祠等,供奉的既有阵亡的文武官员,也有一些地方的名士与先贤。此外,也有专门祭祀个人的祠堂,如多隆阿、伊兴额、富明阿、穆图善、金顺、德英、希元、依克唐阿、长顺等人的专祠。值得注意的是,《永吉县志》里还提到过一个“喜公祠”,虽然它的建立与清代名人喜昌相关,但仅仅凭借文献中的“予易州建祠”的记载,人们推测其可能是清代喜昌的祠堂。在《吉林通志》和《永吉县志》等地方史书中,许多个人祠堂的顺序安排上,伊兴额常被列在前面,这也反映了他在封建社会中影响力的巨大。
一、被《永吉县志》遗忘的旗人将军
伊兴额,作为一位吉林籍的名将,虽在清代历史上有着显赫的战功,但关于他的家族和在吉林的生活记载并不丰富。在民国版《永吉县志-人物志》中,甚至没有专门为伊兴额编写传记,甚至他的儿子盛福也只是被简短提及。通过查阅《清史稿》和《吉林通志》,我们知道伊兴额的主要战功大多发生在外地战场,鲜少提及他在吉林的事宜。作为吉林籍的名将,伊兴额的名字虽然与战功挂钩,但他与当地的关系较为疏远,未能像其他名将一样在家乡树立显赫的影响力。
《清史稿》和《吉林通志》均提到伊兴额的籍贯为吉林,隶属于蒙古正白旗,但并未提及他具体的居住地。相比之下,其他吉林籍名将,如德英,则有更为明确的居住地记载。而伊兴额死后,其葬地也未见有明确的记载。作为一位英勇战死的名将,伊兴额死后被追赠壮愍之谥,并在徐州、汶上、宿州、永城等地修建了宏伟的祠堂。尽管他的子嗣曾将其遗体带回家乡,但伊兴额在故乡的最终安葬地却依旧是谜。
二、壮愍源于吉林旗人的淳朴
伊兴额出生于一个英雄家庭,父亲德林保为清朝知名战将。德林保在从征台湾、四川的过程中屡次获得战功,并被赐号珠克图巴图鲁,赏戴花翎。然而,伊兴额早年生活并不顺遂,父亲很早便去世,伊兴额从小便背负着孤儿的身份,家庭贫困,少年时靠着自己动手耕作和山林采集为生。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坚韧不拔、刚毅果敢的性格,这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清朝道光年间,伊兴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新疆平叛战役。尽管部队到达时叛乱已基本平息,伊兴额仍然因勇猛的表现被任命为骁骑校。随后,他又被挑选进入都城,授予侍卫职务,这一过程中还因名字不符合清朝规范而被改名为伊兴额。随着时间的推移,伊兴额逐渐成为清朝的栋梁之才,受到道光皇帝的亲自赏识。
三、伊兴额的世居地的若干说法
伊兴额的具体居住地在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尽管《吉林市地名志》和《吉林乡土志》等地方文献中提到他可能世居长屯(即今丰满区的大长屯),但这仍然存在不少疑问。有学者提出,伊兴额的家族早期并非居住在大长屯,而是迁至江南马家屯,位于今日的日升村一带。马家屯地理位置较好,适合耕种牧养,符合伊兴额早年从事体力劳动的背景。至于伊兴额的具体居住地,目前尚无确凿证据,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依然持有不同的看法。
在吉林市的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的研究中,他提到伊兴额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南马家屯,而并非大长屯。根据他的分析,马家屯的地理条件符合伊兴额早年“躬耕牧樵”的背景,因此更有可能是伊兴额的世居地。
四、结语
对于伊兴额的家族与其世居地的讨论,不仅是对一位历史名将的追溯,也反映出吉林城在清代蒙古族旗人的生活与发展历程。作为吉林驻防旗人的一员,伊兴额不仅凭借英勇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壮愍”的名号,也在家族中传承了勤勉、自强、勇敢的精神。伊兴额的事迹和精神,在清代吉林驻防旗人中影响深远,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伊兴额不仅仅是一位将军,还是一位文化人,个人的书法作品也在吉林民间广泛流传。通过他的后代盛福对文化传播的贡献,可以看到伊兴额家族对家风的重视。他的身上凝聚了吉林旗人的优良传统,也为吉林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