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淀山湖上的桨声随赛艇世锦赛落幕而远去,上海的办赛智慧、专业水准与城市温度,已在赛艇运动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起单纯的体育成绩,我更关注在这里得到的反馈。”世界赛艇联合会主席让·克里斯托弗·罗兰透露,这正是上海赛艇世锦赛超越竞技本身的深层意义。令他尤为满意的是从各代表队传来的评价均为正面反馈,“运动员、教练对赛事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赛场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备,各方都格外满意。”
罗兰直言,上海为运动员打造的赛事条件堪称顶尖:“无论是水上赛道还是陆上配套,标准都极高。你实在无法期待更好的场地,这些设施为这类高水平赛事量身定制。”上海赛艇世锦赛组委会赛事竞赛主任李建新透露,世界赛艇联合会工作人员曾向他坦言:“真没想到,在世界的东方还有这样一片专业的赛艇赛场。”不同身份的业内人士给出如此相似的评价,印证了上海举办国际大赛的专业水准。
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3名运动员、教练员是赛事品质的直接见证者。伦敦奥运周期起便在英国赛艇队任教的达伦·怀特,已随队征战13届世锦赛,从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到加拿大的亨利皇家赛艇赛道。“我见过太多赛事筹备的模样,但上海的细致仍让我惊叹。”怀特表示,英国队选手们每天训练结束后都会互相分享感受,“这里的体验,能排进我经历过的前三。硬件设施是基础,更难得的是热情温暖的人们。”
硬件设施是办赛的底气,覆盖赛场调度与日常服务的赛事组织则处处体现着赛事的温度。选手比赛时,教练需沿着航道动态跟踪队员的比赛进程,组委会贴心配备自行车,精准解决这一现场需求。
丹麦选手卡伦·弗罗斯特被一个细节打动了:当他询问周边商超营业时间时,信息服务组人员不仅清晰作答,还特意手绘简易路线图。弗罗斯特直言:“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在这里比赛很安心,化解了我在异国参赛的紧张。”
作为上海首次举办的残健融合国际大赛,本届世锦赛的温暖还藏在无数不经意的细节里。参加过三届残奥会的赛艇老将余立记得,司机驶过减速带时,总会问一句“颠不颠”,生怕惊扰到车上的残疾人运动员;安检口的工作人员看到轮椅选手,会自然上前接过他们手中的背包,减少其行动不便的困扰。
在本次世锦赛残疾项目协调人吴阿强看来,残疾人赛事保障的核心是“提供便利”,更是“尊重边界”。自2004年开始接触残疾人赛事保障的他看来,这份“不打扰”的用心,正是对残疾人运动员独立人格的尊重。
当运动员面临难题时,保障团队迅速响应。参加残疾程度最高的单人双桨PR1级比赛的日本选手森卓也深有体会,他由衷称赞:“我参加过很多国际赛事,上海的组织工作是我经历过最专业、最温暖的一次。”
在罗兰看来,顶尖赛事是推广赛艇运动的绝佳方式,他希望通过此次世锦赛让更多赛艇运动的“遗产”留在上海。“我们会通过一系列措施,让本次世锦赛在上海、在中国掀起的赛艇热潮延续下去。我们希望通过多元渠道吸引更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显然,这届成功的世锦赛让世界赛艇联合会主席对上海充满期待,“赛艇运动在上海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会有光明的未来。”
世锦赛的桨声虽然渐远,申城已经用专业精神与温暖之心写下令宾客们难忘的故事。赛艇运动在这座城市的新旅程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