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击败吕布后,仅选择降服张辽和臧霸,却亲手杀掉了吕布手下最为强悍的猛将高顺,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呢?表面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权力斗争,实则背后有三大关键原因。
吕布集团的强大威胁
吕布本是董卓麾下的一员猛将,但因心高气傲,最终背叛了董卓,亲手杀害了这位曾经的“恩师”,并一度梦想自己能掌控大权。此举使得吕布不仅失去了明主的庇护,还树敌满天下。接下来,吕布虽然战绩辉煌,但在政权上却屡次失算。当吕布被王允引诱杀董卓后,尽管一度暂居朝中有利地位,结果却因朝政混乱导致李傕郭汜等叛乱分子攻击,迫使吕布逃出长安。
逃亡多次后,吕布最终凭借陈宫的帮助成功占领曹操的兖州大本营。曹操当时正在进攻徐州陶谦,无暇回援,因此吕布的进攻相当顺利。然而,曹操领军作战的情况下屡次失败,甚至连一些小的偷袭都未能成功,这让曹操倍感压力。最终,曹操通过巧妙的诈败手段,引诱吕布进攻,成功收复了兖州,战胜了吕布。不过,吕布的集团并未就此销声匿迹,而是再次东山再起,成为徐州的主人。吕布的强大,让曹操感到威胁,因此决定联合刘备共同出兵,最终在曹操的围困下,吕布被彻底俘虏。
高顺为何被杀
曹操俘虏了吕布之后,便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吕布的部下。这时,曹操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是否将吕布的手下,尤其是那些出色的将领,收归麾下以补充实力?按照当时的情况,曹操的势力尚不足以称霸天下,他急需扩大自己的队伍。然而,尽管他设法降服了张辽和臧霸,最为强悍的高顺却没有逃过一死。为何曹操宁愿放过张辽和臧霸,却要杀死高顺呢?
一、高顺的死忠
首先,高顺对吕布忠诚无比。曹操虽有心招降他,但高顺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愿意投降的迹象。根据历史记载,曹操曾亲自询问高顺是否愿意降服,但高顺保持沉默,这一举动深深激怒了曹操。曹操虽释放了善意,然而高顺依旧冷漠无情,这让曹操意识到,高顺不仅不愿投降,甚至一心求死。相比之下,张辽和臧霸则表现得更加灵活,尤其是张辽,他虽口出恶言,却在曹操的善意下很快投降,这表明张辽并非死忠于吕布。
二、缺乏背后支持
其次,高顺在白门楼之际,没有得到任何外部支持。吕布死后,没人为高顺求情,他在曹操眼中已成孤立无援的孤儿。与之相对,张辽却有刘备和关羽两位重臣的支持,这也使得曹操在做决定时更加慎重。刘备和关羽不但替张辽求情,关羽更是亲自下跪,这一举动让曹操不得不重新评估张辽的价值,并最终决定将其纳入麾下。
三、高顺对曹军的威胁
最后,曹操必须考虑到高顺在战争中造成的巨大威胁。在与吕布的战斗中,高顺屡次给曹军带来严重伤害,甚至夏侯惇的眼睛就是在与高顺的交锋中受伤。曹操若放过高顺,不仅会引起曹军内部的强烈不满,还可能削弱其统治的稳定性。毕竟,亲信夏侯惇的伤痛与高顺脱不开关系,曹操难以坐视不管。
结语
从这些因素来看,曹操的决定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曹操之所以只降服张辽和臧霸,却杀了高顺,正是因为高顺对吕布死忠、没有得到外部支援,且对曹军造成了太大的伤害。而张辽和臧霸则表现出足够的投降意愿和柔软态度,加上背后有强大的支持者,使得他们最终成为曹操的盟友。这个决定,无疑是曹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