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77岁贾诩病重将亡,临终前叮嘱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得以幸免
创始人
2025-09-29 01:02:49
0

《——【·前言·】——》

贾诩临终那年,已经77岁。他把儿孙叫到床前,只说了一句话:别随便站队。没讲忠义,不谈成败,只留下这8个字。谁也没想到,26年后,这句话保住了全族命。

人未死,局已乱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死。洛阳城里弥漫着一种不安。新主曹丕登基,但底下的老臣们,心思早不一样。

贾诩年事已高,没被新皇重用。他不是不识人情,只是太清楚局势。官做到太尉,已经没必要再争什么。他知道接下来争的不是官,而是命。魏国表面稳固,实则人人提防。哪边倒错了,整个家族都可能陪葬。

他回到家中,闭门谢客。消息传得快,旧部求见,他不见;老友写信,他不回。外人以为他病重,他也不辩解。他把自己从政治的棋盘上拿了下来,悄无声息,干干净净。

可就是这段时间,他把最重要的那句话,留给了子孙:乱世将临,不要站队。

贾诩这辈子,就是靠着“不明确站队”活下来的。从董卓到李傕,再到曹操,他换主多次,从不讲忠义,讲的是保命。他知道忠义能留名,活着才能延续。这个理念,传到了家里,也刻进了他临终前的那一口气。

看清局,才能活

贾诩这人,年轻时就狠。凉州乱起,许多谋士动口讲义气,他不讲。他只看谁能活,谁掌权。他跟过董卓,后来又靠李傕、郭汜打进长安;再后来投奔张绣,见曹操打来,又劝张绣降。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但每一步都对。

他在朝中最出名的一句话不是“忠”,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话传给了后人,也决定了他家的命运。
曹丕登基时,贾诩还在。但他一语不发,连贺表都不写。他的理由是“年老体弱”,但明眼人都懂,这就是不表态。他知道,一旦写错一句话,下一代要还债。

等他病重,家中有人劝说:“应表忠心。”他摇头。甚至连曹丕亲临病榻,他也只是低头拱手,不说支持,不谈未来。他退得太干净,以至于别人连怀疑都找不到理由。

贾诩死后,魏国权斗不断。司马懿暗中扩张,曹爽表面掌权,两派开始明争暗斗。很多人选边站,有的成了新贵,有的丢了脑袋。

贾诩的子孙呢?一个个淡出权力核心。看起来失势,实则安全。他们不上朝,不结党,不出谋划策。别人上台,他们点头;别人倒台,他们沉默。

二十六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一族被灭。不少中原豪门、功臣之后一夜之间从祠堂到枯骨。可贾家没事。史书没记载他们逃、也没记他们站。就这么活着,悄悄避过了风暴。

不争,不显,不动声色

高平陵政变之后,朝堂换血。司马懿掌握军权,曹魏旧臣多被肃清。太傅曹爽一党全族斩首,一批跟随他站队的高官、将门也被清算。长安、洛阳的牢狱几乎爆满,曾经的门阀望族、功臣之后一个接一个倒下。

朝中传一句话:“今天坐上朝堂,明天可能跪在刑台。”人人自危。

但在这乱局之中,贾氏一族毫发无伤。

贾诩的子孙当时基本隐居乡间,只在地方官署做些低级文职,不进京、不求官。有人劝他们靠上司马家,借机翻身,但他们一律回绝。连朝廷征召,也以“年病、父丧、子幼”推辞。

这不是胆小,是认清了局势。

贾家人不显山露水,却时刻关注时局。他们知道,站哪一边,终究都会输——曹家旧臣被清,司马家新贵也只是权力过客,风浪未平。

有一次,地方官府征调人丁入伍,贾诩的孙子贾静亲自跑去替邻村写文书,却避开了所有与军队、兵权有关的职务,宁愿做小吏也不入军籍。人们笑他窝囊,他只回一句:“活着比体面重要。”

没人再劝他们站队,也没人盯着他们动向。贾家慢慢淡出权力圈,像把刀收进鞘,再也不闪光。

这一切,都回到贾诩临终的那句叮嘱——“勿站队”。

一生算尽风云,死后仍护全族

贾诩死得平静。他没被追封大官,也没有厚葬仪式,只在族人围绕中断气。很多人觉得他晚年过得“窝囊”,晚节不保。

但二十多年后,回头再看——活着的将军没几个,贾家却连一个孩子都没丢。

当司马家最终夺权,改魏为晋,天下再次改姓。又一批“旧臣”遭殃,尤其是站错队的,连名字都从史书中抹去。贾家再次被点名,却被当时的晋武帝一句“此族无党,无须追查”带过。

一个家族,被两个朝代放过,这在三国后期是极其罕见的事。

贾诩若地下有知,大概不会骄傲。对他来说,谋士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让家族延续。人死了,事却还在发生。他临终留下一句话,却成了族人三十年不倒的护身符。

有后人说,贾诩是“冷血”。确实,他从不提忠诚,也从不站死队。但也正是这份“冷”,换来了贾家一门的“活”。

司马氏建立晋朝之后,贾家子孙依旧没有出现在高层权力圈。他们继续选择低调,做地方书吏、教官、仓曹,从不争功不求升。百年之后,贾姓仍有人出仕,但没有一人因政治牵连被杀。

这一切,归根到底,是那个快要断气的老人,看穿了朝堂底色——权力更迭如潮水,没有绝对的忠诚,也没有永远的靠山,只有懂得退场,才活得更久。

总结

贾诩这一生,不为忠义写照,只为生死下注。他不讲气节,也不留虚名,却在生前布好全局,在死后保住全族。

他最后的叮嘱,不是遗训,而是活下来的钥匙。站不站队,在那个时代不是风骨,而是生死。

有的人站队,站着进的宫,躺着出的牢。贾诩不站,一躲二十六年,贾家不但没倒,反而越躲越安。

他没求盛名,也不怕骂名,他只求一点——在风暴中安身立命,把命留给后人。

这不是忠奸之间的抉择,是活命与灭族之间的计算。贾诩懂得早,所以贾家活得久。

相关内容

仓山戏曲专场唱响家国情怀
27日,“共赴明月之约,同贺祖国华章”仓山区闽剧协会2025年庆国...
2025-09-28 09:06:08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句话常被提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句话深...
2025-09-28 09:05:31
安徽黄山旅游2天需要花多少...
黄山,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2025-09-28 09:05:26
原创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后,...
2025-09-28 09:05:21
重新发现侨乡!高校师生四载...
日前,为期半个月的第四届“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落下帷幕。...
2025-09-28 09:05:13
立体呈现广东开放多元的文化...
南方日报讯 (记者/赵媛媛)8月15日上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
2025-09-28 09:05:06
原创 ...
战争的存在意味着必然的伤亡,而每一次胜利背后则都隐含着无数鲜血与牺...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也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被誉为开创了...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刘备可谓三国历史中眼光最为独到的人之一。虽然他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拮...
2025-09-28 09:04:53

热门资讯

原创 4...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疑是非凡的,他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这一举措不仅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
8月19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 斑驳的满铁档案、杨靖宇的抗战遗物、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的喜报……8月19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将在北京大...
原创 基... 在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一度试图通过压制和暴力根除基督教,然而这一企图最终并未得逞。随着时代的变迁,奴...
原创 溥... 清朝(1644-1912年)历史悠久,共有12位皇帝,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皇帝的名字已然模糊不清。...
原创 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原创 李... 武德七年六月,已是当了数年的皇帝的李渊,深感夏日酷热,于是决定暂时放下朝政事务,将权力交给太子李建成...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其灭亡标志着我国持续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至今,清朝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
原创 法...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割据,各自势力不断扩张,局势复杂且充满变数。各路英雄纷纷崛起,他们不仅...
原创 老... 1980s,上海黄浦江,江中停放着一艘艘小木船,远处的大轮船冒出滚滚黑烟。迪恩·康格 (Dean C...
(抗战胜利80周年)吉林省推出... 中新社长春8月19日电 (郭佳 高龙安)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19日在长春正式开展,其中大量历史图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