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s,上海黄浦江,江中停放着一艘艘小木船,远处的大轮船冒出滚滚黑烟。迪恩·康格 (Dean Conger) 摄
80年代初的上海黄浦江,是一条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时代变迁的动脉。那时的黄浦江两岸,尚未有今日的摩天大楼与璀璨灯光,却已悄然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江水依旧浑浊,汽笛声此起彼伏,码头工人挥汗如雨,而改革开放的春风正从南方吹来,为这条母亲河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年的的黄浦江畔,十六铺码头仍是上海最重要的客运枢纽。每天,数以万计的旅客从这里出发或抵达,扛着编织袋的农民、拎着公文包的干部、背着军绿色挎包的学生,形形色色的人群在此交汇。江面上,货轮缓缓驶过。
与今日的繁华截然不同,80年代的外滩是一幅灰暗的画卷。万国建筑群虽巍然矗立,但多数被用作政府机关或国营企业办公楼,墙面斑驳,窗户蒙尘。海关大钟每隔一刻钟敲响,声音回荡在空旷的街道上。傍晚时分,情侣们悄悄倚靠在防汛墙边,望着对岸浦东的农田与低矮厂房——那里尚未有东方明珠的轮廓,只有零星烟囱冒着白烟。
几十年过去,黄浦江两岸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现代化,也从黄浦江两岸的变化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