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一本书能流传千年,总有它的理由。
《资治通鉴》就是这样。
表面看是史书,其实藏着一代代人对权力、制度、成败的反思。
想读懂它,不只是翻历史,而是照一面镜子。
镜子里映出的,到底是制度的得失,还是人心的算计?
编纂与宗旨
司马光主持修书,用掉十九年心血。
宋英宗命他主事,北宋朝廷拨钱拨人,聚起一大批学者。
最终成书二百九十四卷,跨越十六朝,跨度一千三百多年。
这种规模,在当时前所未有。
司马光亲自定纲,亲自删改,甚至亲自抄写。
很多夜晚,他都在灯下反复核对史料。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因为他有个明确目标:要给帝王一部可以随手翻、随时学的历史镜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里说得明白,“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这句话就定了基调。
他并不打算写一部铺天盖地的全史,而是挑重点,写治乱兴亡,写成败得失。
换句话说,他想把复杂的历史简化成一部“政治教科书”。
那时候,北宋朝廷外有西夏、辽国压力,内部财政也紧张,政局并不安稳。
司马光写书,目的就是让皇帝从中吸取经验,别再走弯路。
书名为什么叫“资治通鉴”?
“资治”,就是辅助治理;“通鉴”,就是贯通古今、为后人提供借鉴。
名字一出,就点明方向。
皇帝翻开这书,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从前人得失中找答案。
今天我们回头看,正是这种目的,让它有了超越普通史书的生命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朝代,这么多事件,他靠什么来挑选?
标准其实很简单:看对国家存亡有没有影响。
比如说经济制度的调整、军政的兴衰、权力交接的成败,这些都要写。
至于琐碎的宫闱秘事,地方小事,大多都删掉。
司马光自己也说过,他要取“有资于治道”的史料。
这个眼光,让《资治通鉴》成了官修史之外,最实用的一部史书。
更重要的是,司马光在书里常常插入自己的评论。
他不只是叙事,还要下判断。
每当关键人物做出决策,他往往加一句“臣光曰”,然后直截了当地说成败所在。
比如晋朝重用外戚,他就批评乱政;唐太宗用人有度,他就赞许。
评论虽简短,却像一记记敲打,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这些教训。
这样的写法,让《资治通鉴》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而有了血肉。
回头看,这部书有两个特别突出的价值。
一是它让历史变得可读,读者能顺着编年体,从头看到尾,不会被复杂断代史打断。
二是它把政治经验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
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绕不开权力、制度、法令。
这就是司马光的智慧。
他知道,皇帝们最需要的不是故事,而是经验。
那我们今天读,依然能从中找到共鸣。
为什么有些国家兴盛一时,又很快衰落?
为什么有些制度一改,天下就乱?
这些问题,一千年前困扰宋代皇帝,现在仍然值得思考。
换句话说,《资治通鉴》像是一面放大镜,把历史的根本矛盾放在眼前,不让人回避。
史学方法与“以史为鉴”
《资治通鉴》采取编年体,从周威烈王开始一直写到五代后周。
这样安排有个好处,脉络清晰,事件连续。
读者可以一眼看到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兴衰,也能比较出政策差异带来的后果。
比如同样面对财政困境,有的王朝选择苛捐杂税,结果民怨沸腾;有的则通过制度改革,反而延长了国运。
放在同一年里对比,就显得格外鲜明。
司马光不满足于单纯叙事,他要表达观点。
每当关键人物做出决断,他常常加一句评语,比如晋惠帝荒唐无能,就毫不留情指出祸根。
又比如唐太宗励精图治,他就用力称赞。
这样的写法,有人说是史论夹叙,更像一位老师在边上点评。
皇帝如果真的翻读,就能立刻明白该学谁、该防谁。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样会不会太主观?
但从另一面看,正是这些评语,让《资治通鉴》有了灵魂。
再说它的取舍。
史书浩如烟海,为什么《资治通鉴》能流畅易读?
因为司马光定了原则:只取与国运相关的事。
他删掉了大量细枝末节,把笔墨集中在制度变迁、政治斗争、军事胜负上。
这样一来,读者不会被杂事拖累,反而更容易抓住核心。
今天我们再读,就会发现这种选择很有远见。
毕竟,读者最关心的往往就是国家如何兴亡,而不是宫廷琐闻。
值得注意的还有它的写作姿态。
司马光写书,不是冷眼旁观,而是怀着强烈的现实关切。
他把书献给皇帝,就是要提醒当政者: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宋代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让他格外希望统治者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可以说,这部书就是他一生的政治主张,用历史事件来替代长篇大论的劝谏。
那么,《资治通鉴》真的能“以史为鉴”吗?
很多人会质疑。
毕竟每个时代的情况不同,古代的经验能不能用在今天?
我的看法是,具体政策未必能照搬,但权力运作的规律,制度与人心的冲突,却跨越时空。
你读到某个皇帝独断专行,结果导致国家混乱,会不会想到现代社会里个人意志凌驾制度的风险?
你看到某个宰相刚正不阿,却被排挤出局,会不会联想到今天体制中监督与制衡的难度?
这就是历史的价值。
不是让你模仿,而是让你反思。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资治通鉴》没有美化任何朝代。
司马光写书,态度冷静,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
他敢于批评晋朝,也敢于指出唐朝的弊端。
这样的写法,让它成为历代统治者必读的警示录。
很多皇帝虽然未必照单全收,但至少意识到权力失衡会带来灾难。
这一点,影响深远。
今天再读,我们更该珍惜它的史学价值。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沉迷于碎片化的新闻,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去看全局。
而《资治通鉴》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全局视角。
它告诉我们,单一事件的胜负没那么重要,真正关键的是制度能不能稳定运作,权力能不能受到约束。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本古书比很多现实评论更有深度?
第三章|治道启示与制度警醒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与制度的警告录。
翻开它,你会发现,很多王朝的覆灭往往不是因为外敌太强,而是内部制度崩坏。
外患只是一根稻草,压垮国家的往往是制度的空心化。
司马光特别注意揭示这一点。
他在很多地方都插话,提醒读者不要忽视法度的作用。
为什么?因为一旦法度失效,国家的运行就完全依赖个人意志。
个人可能一时英明,但个人也可能一时昏聩。
靠个人的好恶来治理天下,结果必然摇摆不定。
唐太宗的例子经常被拿来对比。
他虽然也有独断的时候,但大多数关键决策,都会征求群臣意见。
甚至在史书里,我们能看到他对谏官的容忍。
正因为如此,唐朝初期的制度运作比较稳定。
可到了晚唐,皇帝动辄一言定天下,大臣只是附和。
结果是政令反复,朝纲混乱。
这就是“人治”的弊端。
有些案例让人印象极深。
比如晋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被后世讽刺为昏庸。
但更严重的不是一句荒唐的话,而是整个决策体系瘫痪。
大臣不敢说实话,皇帝也不知民间疾苦。
制度不再发挥作用,国家就像一辆失去刹车的车,最后必然翻覆。
再看另一个角度。
有些时候,制度的改良反而延长了国运。
比如汉武帝后期,经过多年穷兵黩武,国库空虚。
到了昭帝、宣帝时期,开始减轻赋税,约束官吏,恢复农桑。
正因为制度调整及时,西汉得以延续百余年。
这说明,制度并非死板,而是可以修补。
《资治通鉴》把这些关键转折一一呈现出来,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从书中能感受到一种隐含的结论:制度能救国,人治毁天下。
司马光不直接喊口号,他是通过大量事实堆积,让读者自己得出这个判断。
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
今天我们再翻读,依然会被提醒。
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本质上仍然绕不开制度与人心的矛盾。
当制度健全时,个人的错误不至于造成灾难。
当制度被架空时,哪怕一位领袖再英明,也难以长治久安。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历史镜鉴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直接?
当代阅读与再思考
进入现代,《资治通鉴》依旧不断被提起。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大众读物,都把它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
很多学者在谈治国理念时,都会引用其中的案例。
特别是制度与人心的张力,更是常被媒体拿来提醒现实。
比如在讨论“依法治国”的时候,往往有人会借《资治通鉴》里的故事。
唐太宗曾经因为一时气愤,想要惩罚群臣。
最后他选择克制,并依照制度来处理。
这个细节常常被评论文章引用,提醒人们:个人意志要受法律约束。
如果放任“人治”,再聪明的个人也会犯错。
这样的提醒,放在今天,依然切中要害。
另一方面,《资治通鉴》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很多出版社推出了面向普通读者的导读版本。
有的学者还通过讲座、节目,把其中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有人以为年轻人不会看古书,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数字阅读平台上,《资治通鉴》的讨论度很高。
不少人愿意花时间读解读版,把历史和现实对照着思考。
这说明,经典并没有被遗忘。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挥作用。
《资治通鉴》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让人看到规律。
王朝更替虽然各不相同,但背后总有一些相似的逻辑。
制度一旦空心化,权力失去制衡,灾难就会出现。
制度若能不断修补,权力得到约束,国家就能延续更久。
这是几千年不变的经验。
读完这部书,你可能会陷入思考:我们今天建立的制度,能不能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轻易回答。
正因为没有答案,才更需要这样的历史镜鉴。
参考来源
《资治通鉴》 (维基百科,2024年更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人民网,2021年)
《以史为鉴,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 (新华网,2022年)
《历史与制度的对话:资治通鉴的当代启示》 (澎湃新闻,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