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资治通鉴》:从古至今,人类的生存都是人吃人,人整人,人治人
创始人
2025-09-29 00:02:53
0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一本书能流传千年,总有它的理由。

《资治通鉴》就是这样。

表面看是史书,其实藏着一代代人对权力、制度、成败的反思。

想读懂它,不只是翻历史,而是照一面镜子。

镜子里映出的,到底是制度的得失,还是人心的算计?

编纂与宗旨

司马光主持修书,用掉十九年心血。

宋英宗命他主事,北宋朝廷拨钱拨人,聚起一大批学者。

最终成书二百九十四卷,跨越十六朝,跨度一千三百多年。

这种规模,在当时前所未有。

司马光亲自定纲,亲自删改,甚至亲自抄写。

很多夜晚,他都在灯下反复核对史料。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因为他有个明确目标:要给帝王一部可以随手翻、随时学的历史镜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里说得明白,“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这句话就定了基调。

他并不打算写一部铺天盖地的全史,而是挑重点,写治乱兴亡,写成败得失。

换句话说,他想把复杂的历史简化成一部“政治教科书”。

那时候,北宋朝廷外有西夏、辽国压力,内部财政也紧张,政局并不安稳。

司马光写书,目的就是让皇帝从中吸取经验,别再走弯路。

书名为什么叫“资治通鉴”?

“资治”,就是辅助治理;“通鉴”,就是贯通古今、为后人提供借鉴。

名字一出,就点明方向。

皇帝翻开这书,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从前人得失中找答案。

今天我们回头看,正是这种目的,让它有了超越普通史书的生命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朝代,这么多事件,他靠什么来挑选?

标准其实很简单:看对国家存亡有没有影响。

比如说经济制度的调整、军政的兴衰、权力交接的成败,这些都要写。

至于琐碎的宫闱秘事,地方小事,大多都删掉。

司马光自己也说过,他要取“有资于治道”的史料。

这个眼光,让《资治通鉴》成了官修史之外,最实用的一部史书。

更重要的是,司马光在书里常常插入自己的评论。

他不只是叙事,还要下判断。

每当关键人物做出决策,他往往加一句“臣光曰”,然后直截了当地说成败所在。

比如晋朝重用外戚,他就批评乱政;唐太宗用人有度,他就赞许。

评论虽简短,却像一记记敲打,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这些教训。

这样的写法,让《资治通鉴》不再是冷冰冰的史料,而有了血肉。

回头看,这部书有两个特别突出的价值。

一是它让历史变得可读,读者能顺着编年体,从头看到尾,不会被复杂断代史打断。

二是它把政治经验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

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绕不开权力、制度、法令。

这就是司马光的智慧。

他知道,皇帝们最需要的不是故事,而是经验。

那我们今天读,依然能从中找到共鸣。

为什么有些国家兴盛一时,又很快衰落?

为什么有些制度一改,天下就乱?

这些问题,一千年前困扰宋代皇帝,现在仍然值得思考。

换句话说,《资治通鉴》像是一面放大镜,把历史的根本矛盾放在眼前,不让人回避。

史学方法与“以史为鉴”

《资治通鉴》采取编年体,从周威烈王开始一直写到五代后周。

这样安排有个好处,脉络清晰,事件连续。

读者可以一眼看到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兴衰,也能比较出政策差异带来的后果。

比如同样面对财政困境,有的王朝选择苛捐杂税,结果民怨沸腾;有的则通过制度改革,反而延长了国运。

放在同一年里对比,就显得格外鲜明。

司马光不满足于单纯叙事,他要表达观点。

每当关键人物做出决断,他常常加一句评语,比如晋惠帝荒唐无能,就毫不留情指出祸根。

又比如唐太宗励精图治,他就用力称赞。

这样的写法,有人说是史论夹叙,更像一位老师在边上点评。

皇帝如果真的翻读,就能立刻明白该学谁、该防谁。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样会不会太主观?

但从另一面看,正是这些评语,让《资治通鉴》有了灵魂。

再说它的取舍。

史书浩如烟海,为什么《资治通鉴》能流畅易读?

因为司马光定了原则:只取与国运相关的事。

他删掉了大量细枝末节,把笔墨集中在制度变迁、政治斗争、军事胜负上。

这样一来,读者不会被杂事拖累,反而更容易抓住核心。

今天我们再读,就会发现这种选择很有远见。

毕竟,读者最关心的往往就是国家如何兴亡,而不是宫廷琐闻。

值得注意的还有它的写作姿态。

司马光写书,不是冷眼旁观,而是怀着强烈的现实关切。

他把书献给皇帝,就是要提醒当政者: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宋代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让他格外希望统治者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可以说,这部书就是他一生的政治主张,用历史事件来替代长篇大论的劝谏。

那么,《资治通鉴》真的能“以史为鉴”吗?

很多人会质疑。

毕竟每个时代的情况不同,古代的经验能不能用在今天?

我的看法是,具体政策未必能照搬,但权力运作的规律,制度与人心的冲突,却跨越时空。

你读到某个皇帝独断专行,结果导致国家混乱,会不会想到现代社会里个人意志凌驾制度的风险?

你看到某个宰相刚正不阿,却被排挤出局,会不会联想到今天体制中监督与制衡的难度?

这就是历史的价值。

不是让你模仿,而是让你反思。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资治通鉴》没有美化任何朝代。

司马光写书,态度冷静,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

他敢于批评晋朝,也敢于指出唐朝的弊端。

这样的写法,让它成为历代统治者必读的警示录。

很多皇帝虽然未必照单全收,但至少意识到权力失衡会带来灾难。

这一点,影响深远。

今天再读,我们更该珍惜它的史学价值。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沉迷于碎片化的新闻,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去看全局。

而《资治通鉴》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全局视角。

它告诉我们,单一事件的胜负没那么重要,真正关键的是制度能不能稳定运作,权力能不能受到约束。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本古书比很多现实评论更有深度?

第三章|治道启示与制度警醒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与制度的警告录。

翻开它,你会发现,很多王朝的覆灭往往不是因为外敌太强,而是内部制度崩坏。

外患只是一根稻草,压垮国家的往往是制度的空心化。

司马光特别注意揭示这一点。

他在很多地方都插话,提醒读者不要忽视法度的作用。

为什么?因为一旦法度失效,国家的运行就完全依赖个人意志。

个人可能一时英明,但个人也可能一时昏聩。

靠个人的好恶来治理天下,结果必然摇摆不定。

唐太宗的例子经常被拿来对比。

他虽然也有独断的时候,但大多数关键决策,都会征求群臣意见。

甚至在史书里,我们能看到他对谏官的容忍。

正因为如此,唐朝初期的制度运作比较稳定。

可到了晚唐,皇帝动辄一言定天下,大臣只是附和。

结果是政令反复,朝纲混乱。

这就是“人治”的弊端。

有些案例让人印象极深。

比如晋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被后世讽刺为昏庸。

但更严重的不是一句荒唐的话,而是整个决策体系瘫痪。

大臣不敢说实话,皇帝也不知民间疾苦。

制度不再发挥作用,国家就像一辆失去刹车的车,最后必然翻覆。

再看另一个角度。

有些时候,制度的改良反而延长了国运。

比如汉武帝后期,经过多年穷兵黩武,国库空虚。

到了昭帝、宣帝时期,开始减轻赋税,约束官吏,恢复农桑。

正因为制度调整及时,西汉得以延续百余年。

这说明,制度并非死板,而是可以修补。

《资治通鉴》把这些关键转折一一呈现出来,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从书中能感受到一种隐含的结论:制度能救国,人治毁天下。

司马光不直接喊口号,他是通过大量事实堆积,让读者自己得出这个判断。

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

今天我们再翻读,依然会被提醒。

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本质上仍然绕不开制度与人心的矛盾。

当制度健全时,个人的错误不至于造成灾难。

当制度被架空时,哪怕一位领袖再英明,也难以长治久安。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历史镜鉴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直接?

当代阅读与再思考

进入现代,《资治通鉴》依旧不断被提起。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大众读物,都把它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

很多学者在谈治国理念时,都会引用其中的案例。

特别是制度与人心的张力,更是常被媒体拿来提醒现实。

比如在讨论“依法治国”的时候,往往有人会借《资治通鉴》里的故事。

唐太宗曾经因为一时气愤,想要惩罚群臣。

最后他选择克制,并依照制度来处理。

这个细节常常被评论文章引用,提醒人们:个人意志要受法律约束。

如果放任“人治”,再聪明的个人也会犯错。

这样的提醒,放在今天,依然切中要害。

另一方面,《资治通鉴》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很多出版社推出了面向普通读者的导读版本。

有的学者还通过讲座、节目,把其中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有人以为年轻人不会看古书,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数字阅读平台上,《资治通鉴》的讨论度很高。

不少人愿意花时间读解读版,把历史和现实对照着思考。

这说明,经典并没有被遗忘。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挥作用。

《资治通鉴》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让人看到规律。

王朝更替虽然各不相同,但背后总有一些相似的逻辑。

制度一旦空心化,权力失去制衡,灾难就会出现。

制度若能不断修补,权力得到约束,国家就能延续更久。

这是几千年不变的经验。

读完这部书,你可能会陷入思考:我们今天建立的制度,能不能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轻易回答。

正因为没有答案,才更需要这样的历史镜鉴。

参考来源

《资治通鉴》 (维基百科,2024年更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人民网,2021年)

《以史为鉴,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 (新华网,2022年)

《历史与制度的对话:资治通鉴的当代启示》 (澎湃新闻,2023年)

相关内容

仓山戏曲专场唱响家国情怀
27日,“共赴明月之约,同贺祖国华章”仓山区闽剧协会2025年庆国...
2025-09-28 09:06:08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句话常被提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句话深...
2025-09-28 09:05:31
安徽黄山旅游2天需要花多少...
黄山,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2025-09-28 09:05:26
原创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后,...
2025-09-28 09:05:21
重新发现侨乡!高校师生四载...
日前,为期半个月的第四届“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落下帷幕。...
2025-09-28 09:05:13
立体呈现广东开放多元的文化...
南方日报讯 (记者/赵媛媛)8月15日上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
2025-09-28 09:05:06
原创 ...
战争的存在意味着必然的伤亡,而每一次胜利背后则都隐含着无数鲜血与牺...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也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被誉为开创了...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刘备可谓三国历史中眼光最为独到的人之一。虽然他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拮...
2025-09-28 09:04:53

热门资讯

十五运国际象棋决赛落幕,罗湖见... Transparency 9月2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国际象棋项目决赛在深圳棋院(银湖)圆...
【视频】十五运国际象棋决赛落幕... 9月2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国际象棋项目决赛在深圳棋院(银湖)圆满落幕。本次赛事汇聚了全国...
原创 7... 《——【·前言·】——》 贾诩临终那年,已经77岁。他把儿孙叫到床前,只说了一句话:别随便站队。没讲...
原创 刘... 在三国时期,曹操被视为乱世枭雄,但如果我们回顾刘备的奋斗历程,会发现他的人生轨迹同样具备了“枭雄”的...
原创 《... 袁世凯 序言 袁世凯这个名字,如同一块多棱镜,折射出晚清至民国初年那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光芒。...
原创 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这场战争不仅血腥惨烈,而且结果充满了悲剧色彩...
原创 三... 蜀汉政权中的刘备无疑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特别是在关爱下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身为一...
原创 都... 在四王府这座密不透风的王府中,总管太监高毋庸可谓是其中绝对的心腹。他的职责是处理王府中的所有机密事务...
原创 《... 第三章:五维模型辩证分析袁世凯的功与过 政治维度 功:推动新政改革与预备立宪,促进政治转型与民主化进...
原创 称... 徐达,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出生于濠州钟离永丰乡的一个农家。他自幼性格刚毅,精于武艺,遇事冷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