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这场战争不仅血腥惨烈,而且结果充满了悲剧色彩,最终以秦国的“惨胜”告终。赵国的失败有着多重原因,但其中最为人们热议的,莫过于赵王在战斗前临时更换指挥官的决策。赵国当时有着一批非常杰出的将领,然而赵王却选择了赵括这样一个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人,而非资深的廉颇。为什么会作出如此令人疑惑的决定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国,其实力并不逊色于秦国。赵王为何放弃了老将廉颇,而把指挥权交给赵括,令人难以理解。特别是当时,赵国还有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为什么赵王偏偏选择了赵括呢?我们不妨从赵国当时几位名将的情况来分析一下。
首先谈谈李牧。李牧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特别是在秦国独霸天下的时代,他多次成功击退秦军,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才能。李牧的勇猛与智慧为赵国赢得了很多战役,光凭这一点,他的名声便足以让他成为赵国的首席将领。然而,在长平之战时,赵王为何没有选择李牧呢?
从《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长平之战的起因来看,时间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左右。而李牧的事迹,直到公元前244年才正式被记载。可以推测,当时的李牧,仍然是一位没有太多经验的边境防守将领。当他刚被任命为边疆防线的指挥官时,他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屡次采取撤退策略,匈奴军队都对他嗤之以鼻。因此,赵王曾将他撤职,这也反映出当时李牧并非一位备受重用的将领,甚至连匈奴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直到他再次被召回,并通过打败匈奴,才渐渐打响了自己的名声。因此,在长平之战时,赵王若不知李牧的存在,完全可以理解。更何况,李牧当时的年纪也尚轻,并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指挥这场决定性的大战。
接着来看田单。田单曾是齐国的著名将领,他最为人知的战绩便是“火牛阵”,一度帮助齐国击退强敌。然而,田单的战绩并非在赵国。赵国在收编田单之前,早已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交换,赵王甚至为此付出了几个城池。即便田单的“火牛阵”极具传奇色彩,但也只是一次成功的局部战斗,难以证明他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实战经验来指挥长平之战。更何况,田单的年龄较大,赵国当时所需要的,是一位足够年轻、有实力的将领,而不是一个即将步入老年的人。因此,赵王选择让田单出任指挥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来看看乐毅。与田单一样,乐毅的最辉煌的战役是在齐国,他成功地打破了齐国的困境,然而他的伟大事迹发生在更早的时期。乐毅的老去和体力下降,意味着他无法担任长平之战这样艰巨的任务。考虑到赵国当时需要新鲜血液,乐毅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与此同时,田单和乐毅都没有赵括所拥有的背景——赵括出自名将家庭,父亲赵盾曾是赵国的顶级将领,而赵括自己,也有一定的军事声望,尽管这只是虚名。
综合来看,李牧、田单、乐毅,这些名将或因年老,或因名声未显,或因经验不足,都无法在长平之战中担当重任。赵王的决定虽然充满了争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赵括虽然年轻,但有着一定的声誉,加上名将之子的身份,他的选择似乎并不完全是不可理喻的。只不过,赵括的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