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出生于濠州钟离永丰乡的一个农家。他自幼性格刚毅,精于武艺,遇事冷静思考,聪明机警。徐达少年时代便显露出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为日后在乱世中的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时年二十二岁的徐达应朱元璋之召,加入了他的队伍,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从此,他便与朱元璋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生死与共。徐达跟随朱元璋,屡建奇功,逐渐成为淮西二十四将中的领军人物,明朝成立后,他更是成为首任大元帅,立下赫赫战功。
在开国过程中,徐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朱元璋的深厚信任。然而,朱元璋即位后,徐达却逐渐感到自己地位的变化,原本亲如兄弟的关系变得疏远。这一切,源自于朱元璋对徐达态度的微妙变化。
程万军在《大明帝局》中提到,朱元璋在起义初期,以极为仗义的态度待徐达等兄弟。朱元璋曾因为出身贫寒、无势无权,而深知信义为立足之本。特别是在元至正十四年,朱元璋带领徐达与其他二十四位兄弟远离濠州,踏上了打天下的征程。朱元璋一心为兄弟们着想,分享他的财物与资源,兄弟们也无条件地支持他,忠诚至极。这种深厚的兄弟情谊,不仅让徐达感动,也使得朱元璋的阵营更加团结。
尤其是朱元璋对徐达的关爱可见一斑。为了徐达的婚姻,朱元璋亲自挑选了美丽的谢翠娥与其成婚。后来,朱元璋更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给徐达的长子,建立了更为深厚的亲戚关系。这种信任与依赖,使得两人关系愈发紧密,几乎没有任何间隙。
然而,随着朱元璋坐上帝位,他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开国之后,朱元璋开始有意清除曾经的功臣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政权的稳定,他开始清洗大批开国功臣,包括与他并肩作战的徐达。对徐达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原本的亲密无间变得充满了戒备和疏远。
有一次,朱元璋特意将徐达灌醉,并趁其醉倒时将自己的被子盖在他身上。徐达醒来后,极为惊恐,立即下跪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看到徐达如此表现,心情复杂,却表现出了一丝欣慰:“表其坊曰‘大功’”。这让徐达深知,他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徐达不仅在战场上无所畏惧,且精于围棋。朱元璋与徐达曾一起下棋,徐达一度突然停下了手中的棋子,朱元璋问其原因时,徐达淡然回答:“请皇上细看全局。”原来棋盘上的黑子已经排列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称此为“胜棋楼”,并赐给了徐达一个楼阁和花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疑虑日益加深。尤其是朱元璋的继任人,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朱元璋担心他无法镇压朝中的大臣。为了确保自身的家族统治,朱元璋的“清洗”逐渐开始,许多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包括徐达,都未能幸免。
徐达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尽管感受到来自皇帝的警惕与疏远,依旧在朱元璋面前保持着谦卑与谨慎。朱元璋评价徐达时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这句话赞扬了徐达的高风亮节与无私奉献,也展现了他为人正直的品质。
尽管朱元璋对徐达心生忌惮,但徐达始终没有向胡惟庸等有野心的官员低头。胡惟庸曾经试图拉拢徐达,但遭到拒绝。之后,胡惟庸企图通过贿赂徐达的家人来毒死他,但徐达得知后及时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这一事件虽然未导致胡惟庸的即时惩处,但它反映了朱元璋对徐达的深深戒心。
徐达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朱元璋虽然心怀猜忌,但他的悲痛亦是真实的。徐达因病去世,年仅五十四岁。朱元璋为此停朝三日,深感失落,亲自为徐达竖立了高大的“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以此来铭记徐达一生的功绩。
从徐达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朱元璋权力巩固的过程中,许多开国功臣们从被重用到最终的被清除,这一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帝王对权力的把握与对周围人的疑虑。徐达一生忠诚无私,虽然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但他在明朝历史中的地位,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