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10月,志愿军正式出兵抗美援朝之前,已经有三支来自中国东北野战军(四野)的“朝鲜师”前往朝鲜参与朝鲜半岛的统一战争。这些部队在朝鲜人民军中表现出色,曾经重创美韩联军,成为了战力极其突出的主力之一。
中国和朝鲜在地理上接壤,且长期以来有着深厚的友好关系。由于近代历史中日本侵略的因素,大量朝鲜籍以及朝鲜族的军民涌入中国东北避难和定居。到解放战争时期,朝鲜籍和朝鲜族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200万,其中很多人是由日本占领朝鲜时期的移民所生。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前期,许多朝鲜人在中国东北生育了后代,这支力量不容忽视。
为了适应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格外宽容。东北解放军在吸纳群众的过程中,积极招募了大量朝鲜籍和朝鲜族的士兵,参与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值得一提的是,东野中就有两个整编师由朝鲜籍士兵组成。1948年,东北野战军在进行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时,朝鲜已经成功建国,只是南北方尚未统一。在这一历史节点上,东野中的朝鲜师战士们满怀热忱,期待回到朝鲜参与建设新国家。朝鲜政府也为此提出请求,毛主席宽宏大量地批示,决定让两个整编师率先回国,其他部队则经过整编后再北上朝鲜。
这些回到朝鲜的部队,装备精良,武器和弹药充足,而中国则完全不索取任何费用。1949年,约有2万多名朝鲜师的官兵离开了中国大陆,而剩下的约1万余人则在河南整编后,分批前往朝鲜人民军报到。最终,这三支部队(包括164师、166师和156师)共计约4万人回到朝鲜。
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来说,他们的存在对新生的朝鲜军队至关重要。对于朝鲜人民军而言,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4万人在战场上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纸面数字。很快,这些部队被编为朝鲜人民军的第4、第5和第6师团,并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迅速击败了韩国军队。回国后的朝鲜师战士们个个英勇善战,甚至被韩国军队当作“天兵天将”,几乎无敌于战场。
然而,尽管他们为祖国打下了强大的战果,在情感上,朝鲜师的官兵们也难免对离开中国有些不舍。按照常理,战争结束后,他们理应会留在朝鲜扎根,过上平静的生活。即便如此,根据当时的民族政策,许多来自朝鲜的东野老兵拥有双重国籍,这使得他们在两国之间有了选择的空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约有1万4千名老兵陆续从朝鲜返回中国,尤其是吉林省,定居下来,而没有选择留在朝鲜。这一现象看似不合常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官兵在朝鲜战争中有着深刻的负面经历。在战斗中,朝鲜人民军遭遇了极大的损失,四分之一的战友在战斗中牺牲,死亡比例之高令人震惊。朝鲜军队高层的军事指挥失误,以及缺乏实战经验,直接导致了大量官兵的伤亡。而这支部队原本是从中国调回朝鲜的,并非朝鲜本土的精锐部队,经常被分配到消耗巨大的战斗任务中,人员损失惨重。此外,朝鲜政府内部存在的政治斗争和对“延安派”将领的打压,使得这些战士在政治上遭遇不小的困境。
其次,朝鲜军队的作风与当时的解放军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东北,东野部队强调严密的战术训练和严格的纪律管理,官兵之间相互尊重和亲密。而在朝鲜军队中,军官普遍享有特权,而普通士兵则需要极力讨好上司,稍有不顺便会遭到体罚和训斥。这种高压的管理模式使得许多东野老兵感到极度不适应,甚至产生强烈反感。
此外,这些官兵的家庭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归国的朝鲜师战士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有亲属,且在解放战争期间受益于土地改革政策,获得了土地和安稳的生活基础。与此同时,在东北生活多年,他们早已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朝鲜相比,东北更符合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情感归属。再者,约有100多万朝鲜籍、朝鲜族人在解放后并未返回朝鲜,而是选择长期定居在中国。这也促使不少归国的朝鲜师官兵,特别是那些有亲人或家庭的士兵,选择返回中国,安享晚年。
因此,这些从朝鲜归来的士兵,尽管曾经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斗,但在战争结束后,他们更倾向于留在中国,甚至许多人在去世后选择在中国安葬,而非返回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