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唠唠清朝那些八旗子弟,那懒得出奇的劲儿,简直让人惊掉下巴。就说这遛鸟吧,本是八旗子弟日常消遣,可您敢信,有的八旗子弟懒到连提鸟笼都嫌累,非得雇个人专门给自己提鸟笼。您瞧瞧,这得懒成啥样啊!
想当年,八旗子弟的先辈们那可是威风凛凛,跟着清军入关,为清朝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谁能想到,才过了几代人,这些八旗子弟就全变样了。按照八旗制度,旗人一出生就有特权,吃皇粮,除了当兵,不能经营别的营生,这 “铁饭碗” 端得那叫一个稳。而且啊,“披甲人” 都是父老子继,家属也能领到一份人称 “铁杆庄稼” 的供养银。这么一来,好多八旗子弟从出娘胎就有官衔或者兵籍,就算头发都白了,还能照拿全饷,根本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日子一长,各旗慢慢就成了老少参差不齐的养老扶幼机构。
您看这生活条件,简直太优越了,可也正是这优越的条件,把八旗子弟给惯坏了。他们不用像普通老百姓那样,为了吃饱饭辛苦劳作,每天就琢磨着怎么吃喝玩乐。像提鸟笼遛弯、斗蟋蟀、唱京戏、泡茶馆,这些成了他们生活的日常。寄生在这制度下,旗兵们都不愿意操练了,家属们更是无所事事。据说,有的八旗子弟为了听一场戏,能花大价钱,在戏园子一坐就是一整天。还有那些提笼架鸟的,每天在街上晃悠,就图个乐呵,啥正事儿也不干。
更离谱的是,清廷把最好的武器发给八旗,可这些旗兵根本不肯操练。到了校阅的时候,为了应付差事,他们居然雇人来替自己。您说说,这军队还能有战斗力吗?再看看他们的生活,各种享受那是一样不落。吃的讲究精致,穿的都是绫罗绸缎,住的是宽敞大宅子,出门不是骑马就是坐轿子,生怕自己累着一点儿。
慢慢地,八旗子弟就彻底变成了 “靠特权寄生的闲人”。这本质上,就是制度设计纵容了人性的弱点。当一个群体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获得一切,而且犯错还不用承担代价,那堕落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
到了清中后期,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八旗子弟的人数越来越多,达到几十万人之巨,朝廷养这几十万闲人,得花大量的钱财。康熙、雍正都曾经想对八旗制度进行局部改革,可最后都失败了。为啥呢?这些八旗子弟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根本不愿意改变。
到了清末期,朝廷自己都负债累累,没办法如数支付八旗子弟的钱粮了。但老规矩又没怎么变,这下子,八旗子弟的生活可就越来越困难了,最后好多人连肚子都吃不饱。这时候,少部分旗人开始向汉人学习耕种、手工,甚至还有人干起了青楼行当。可您猜怎么着?就这少部分自食其力的旗人,还遭到了广大旗人的鄙视和嘲笑。大多数旗人还是守着老规矩,宁愿挨饿也不愿意去做其他事。您说这叫什么事儿啊,都快饿肚子了,还放不下那所谓的 “架子”。
等到民国初年,清朝一灭亡,没人再给旗人发钱粮了,这些八旗子弟一下子就没了经济来源。没了铁饭碗,绝大多数八旗子弟都衰败了,再也没有往日的阔气与威风。曾经靠着特权,过着奢靡生活的他们,因为太懒,又没有一技之长,最终只能在贫困中挣扎。这清朝八旗子弟从风光无限到饿肚子的转变,真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啊。大家对这八旗子弟的事儿有啥看法,都可以在评论区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