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的情况充满了争议,不同的历史文献对此都有不同的记载。《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国榷》的叙述存在显著的分歧。根据朱棣在《太宗实录》中的记录,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因病不适,派遣中宫的内臣召唤朱棣。然而,朱棣在抵达江苏淮安时,却收到了朱允炆的命令,这使他不得不灰溜溜地返回。这一事件的背景表明,朱元璋的病情加重,可能迫害了他亲自寻求朱棣来京的意图。
接下来的记载显示,在“乙酉日”,朱元璋去世,随后在七天后便迅速举行了葬礼。这位开国皇帝在闰五月的十日夜里突然暴毙,家人和随侍立即进行安置,几乎是在昏暗的烛光下将他装盒。在他去世后,朱允炆和齐泰趁机伪造了遗诏,迅速在短短六天内登基,改元为建文。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太祖实录》并没有涉及伪造遗诏的内容,只提到朱元璋因病去世。两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后者的记载看似更为和谐,但实则揭示了相互矛盾的事实。 至于谁的说法才是真实的,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明朝的实录是由文官所记,并且现存的版本是清朝时重新整理的,经过多次编辑,已有诸多细节被隐藏或篡改。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与北京之间的距离超过两千公里。即使在明朝时期,驿站的运输效率极其有限,骑兵虽可急行,但一天最多也只能行三百里。若朱元璋希望召朱棣前来,毕竟单程需时七天,往返则需半月,这意味着在十日之前不可能赶到淮安。 因此,《国榷》所描述的时间线更符合实际情况:朱元璋在十日暴毙,而朱棣在十六日后第二次到达淮安,这更加合理。事件的真实顺序与性质截然不同,朱元璋于月初时通过秘密渠道,派遣密使拿着调兵的令牌去召朱棣,而齐泰和朱允炆则在十日夜间积极谋划,迅速采取行动致使朱元璋的生命结束,伪造了遗诏。在短短六天之内,新皇朱允炆便迅速登基,称帝。 为了迅速处理朱元璋的遗体,朱允炆采取了极为急迫的步骤,毕竟朱棣的到来似乎就在眼前。他的首道诏令便是不许有亲王前来参与丧事,谁愿意悲悼,可以待在家中自行哀悼。《国榷》中明确提到,朱允炆为了阻止朱棣进入南京,命令军吏齐泰迅速出马在江苏淮安截住朱棣,并强行将其送回。朱允炆与齐泰的计划可谓是微妙而精准,若再延误一天,朱棣便可能抵达南京。 朱允炆在伪造的遗诏下登基,给明朝留下了两个极具争议的制度:第一是皇帝的速葬,朱元璋与后来崇祯的葬礼都是在七天内完成,而其他皇帝一般则需要二十七天以上的时间进行丧事;第二是禁止藩王前来奔丧。这一禁令引发了许多历史学家的质疑,难道不让自己的儿子前来哀悼,不违背了人之常情与道德伦理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孝治理国家一直是历代帝王所推崇的理想。康熙和乾隆时期,连朝鲜国都派人前来致哀,而明朝却反其道而行,不允许亲生儿子前来吊唁,确实令人匪夷所思。这样的政策持续了超过200年,反映出明朝皇帝在处理家族事务时极为异常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