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和唐朝开始,虽然名义上中国的皇帝是君主,掌握着天下的统治权,但事实上,他们的权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必须与各类势力共同分享政权。西汉时期,朝廷与宰相和外戚共治;东汉则是与太监和名士联合掌控权力;唐朝则与后妃、藩镇分割天下;北宋时期,权力被奸臣控制;南宋的权力则是与外族合作;元朝时期,权力还被奸臣和番僧所左右;而明朝则与宰相、太监共同分担政权。
这段话出自晚清时期著名清官郭嵩焘,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还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皇权与其他权力集团的微妙关系。这段话虽然简短,却非常精辟地揭示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力与其他政治势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 先秦时期:天子和各诸侯国共同治理天下。
- 秦至隋唐时期:天子与世家门阀共同掌握国家大权。
- 宋明清时期:天子和士大夫集团共同治理天下。
西周时期,基于“尊王攘夷”的治国思想,实施了井田制和分封制度,实行了家天下的治理模式。周天子通过血缘和姻亲关系来确保中央集权的合法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经过多代后,血缘关系逐渐变得疏远,中央集权的威信也随之下降。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皇权被迫让位给诸侯,各地大国纷纷崛起。此时的周天子逐渐成为名义上的领导者,实权早已被诸侯掌控,从而也标志着家天下向共天下的转变。
汉代的世家门阀逐渐崭露头角,“卫青、霍光、王莽”等名将和政治人物,都是门阀世家的代表,随着皇权日渐衰弱,世家门阀开始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影响力也逐步扩展。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后,中央政府控制力进一步削弱,地方的豪族开始大规模掌握权力,最终导致了三国时代的诞生。
南北朝时期,门阀家族的影响更为深远。尤其是山东的高家、萧家和西部的关陇门阀,交替轮流掌控政权。许多强大的世家开始通过政治联盟或武力去争夺权力,胜者占据最高权位,败者则被新兴力量所取代。
直到北周和大唐时期,关陇世家门阀的掌控逐渐深入到整个国家政权中。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陇贵族的支持,而唐朝的贵族系统也以“五姓七望”为基础,包括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等大族的支持。
然而,随着唐朝逐渐稳定,新兴的士大夫阶层,特别是那些非世家背景的庶族,开始崭露头角。士族,尤其是庶族,在社会中并不占据显赫地位,但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了政治中心,尤其是在科举制度逐步普及后,更多的庶族人才得到了上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低层士族看到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唐代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曾大力扶持庶族,尤其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她更是通过“诗赋取士”制度,培养了大量庶族出身的官员。
不过,在贵族的权力依旧强大的唐朝,庶族的政治力量并不强大。世家门阀虽然表面上接受了科举制度,但依然掌控了大部分的政治资源,且通过“门荫制度”让世家子弟轻松进入官场,进一步加强了世家门阀的统治。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庶族的崛起进入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安史之乱导致了大量关陇贵族的衰败,而庶族则因战乱中的崛起和他们的军事才能,逐渐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斗争中,庶族群体逐渐取代了曾经强大的关陇世家,成为新的统治阶层。
特别是在唐代宗时期,宰相的职位上,出身门阀的宰相已大大减少,更多的非门阀出身的宰相开始出现,如唐德宗时期的陆贽,他便是非门阀出身的士族。这一转变标志着唐朝政治结构的重大变化,门阀家族逐渐走向衰落,而新兴的士族势力正式进入了政权核心,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的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