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洵:大器晚成的文坛大家与“三苏”之基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他以深邃的史论、雄健的文风享誉文坛,虽大器晚成却跻身宋代散文巅峰之列,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 生平轨迹:厚积薄发的人生逆袭
苏洵早年并未专注于科举仕途,而是流连于山水之间,广泛涉猎经史百家。直到二十七岁,他才幡然醒悟,立志发愤读书。据《宋史》记载,他曾烧毁以往所作文章,闭门苦读十余年,深入钻研儒家经典与诸子百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与文风。
庆历年间,苏洵曾多次应考却未中第,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潜心于学术与文章创作。嘉祐元年(1056年),他带着苏轼、苏辙二子赴京,将自己的文章呈献给欧阳修等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其文后大加赞赏,向朝廷举荐,苏洵由此文名大噪,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此后,苏洵虽未担任过高官,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但他在文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他参与编纂《太常因革礼》,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完成了这部礼仪大典。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于京师,追赠光禄寺丞。

(示意图:展现苏洵潜心治学形象的古画风格插画)
## 文学成就:雄辩滔滔的史论大家
苏洵的散文以史论和策论见长,其作品笔力雄健、逻辑严密、议论精辟,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他推崇先秦诸子散文,尤其受《战国策》《孟子》影响较深,形成了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文风。
《六国论》是苏洵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文章以“弊在赂秦”为核心论点,深刻分析了战国时期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暗指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妥协政策,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全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文章极具说服力,成为后世史论散文的典范。
除《六国论》外,《权书》《衡论》等系列文章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见解与学术思想。《权书》中的《心术》《远虑》等篇,探讨军事谋略与治国之道;《衡论》则系统阐述了他对科举、吏治、军事等社会问题的看法。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苏洵深厚的学识素养,更体现了他“言必中当世之过”的经世致用思想。

(示意图:象征苏洵经典著作的古籍书影)
## 家风传承:“三苏”文脉的奠基者
苏洵不仅自身成就斐然,更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苏轼、苏辙两位文坛巨匠,缔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门三大家”奇观。他注重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亲自教导二子读书治学,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人生感悟传递给他们。
在苏洵的悉心培养下,苏轼、苏辙年少成名,同科进士及第,成为宋代文坛的中流砥柱。父子三人在文学创作上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苏洵的雄健、苏轼的豪放、苏辙的沉稳共同构成了“三苏”散文的独特风貌。后世评价“眉山三苏祠”时曾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其中苏洵作为父亲与文脉奠基者的作用不可或缺。
## 后世影响:宋代散文的重要标杆
苏洵的文学成就得到后世的高度认可,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范本。他的史论散文开创了宋代散文关注现实、议论精辟的新风气,对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收录了多篇苏洵作品,称赞其“识见高超,议论风发”。现代学者也高度评价苏洵的散文成就,认为他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批判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为中国古代散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苏洵大器晚成的人生经历与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也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只要潜心向学、坚持不懈,即使起步较晚,也能在学术与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作为“三苏”家族的精神领袖与文学先驱,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与思想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