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历史的长河中,围绕秦始皇与其大儿子扶苏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一个让人困惑的谜团:秦始皇到底是否重视扶苏?这一历史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解答,那么秦朝灭亡的原因或许能够更加明确。这也是众多历史学家持续研究的重点,林汉达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深入探讨了这一点,并指出了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秦始皇是否信任扶苏,如果信任,为什么会将其派往边疆?如果不信任,那么为什么在楚汉战争中,30万大秦军能自给自足、发挥作用呢?
公元前216年,六国贵族刺秦事件不断,这使得秦始皇下定决心采取强硬手段,强迫贵族交出多余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分配给普通百姓。然而,六国贵族对秦始皇的政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纷纷反抗。面对这一局势,秦始皇也毫不手软,立即采取了杀戮和严厉打击的手段。就在这一时刻,30万匈奴大军南下,进犯河套。匈奴的进攻让秦始皇深感恐慌。虽然这与六国贵族的反抗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背后显然少不了贵族们的支持和怂恿。秦始皇于是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秦虎贲北上黄河,击退匈奴。
蒙恬凭借过人的勇武,仅仅半年时间便将匈奴击退,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问题,仅靠几次局部胜利显然是不够的。如果30万大军撤退,匈奴必然卷土重来。另一方面,长时间驻扎边塞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以秦国的国力,无法长期支持如此庞大的军队。面对这一困境,秦始皇向李斯请教。李斯提出了一个方案,即让30万大军在边疆进行垦荒,并迁移内地百姓,以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扶苏则反对这一方案,认为此举有失稳妥,百姓尚未归心,贸然抽调大量百姓去边塞,恐怕会引起动乱,导致天下不稳。
秦始皇认为,扶苏和李斯的意见各有道理。虽然大秦已经统一六国,但仍面临着诸多隐患。首先,六国贵族虽表面上归顺,但许多人心有不甘,经常暗中策划刺杀;其次,匈奴骑射精良,一旦越过黄河、进入中原,便会给大秦带来巨大的威胁;第三,尽管六国在战争中遭到消耗,但仍有大量的兵员和官员在民间,他们的忠诚心向六国,成为了最大的隐患。为了消除这些隐患,秦始皇认为,应当将六国的士兵、官员和百姓迁移至边疆,开垦荒田,安置在这里,为大秦虎贲提供后勤保障。这样一来,六国贵族的根基将彻底被削弱。
然而,秦始皇深知这一行动的重要性,并决定让自己的大儿子扶苏亲自前往蒙恬军中,主持这一重大任务。史书中有记载称,扶苏因劝阻秦始皇不要采取这种过于激烈的手段而遭到惩罚,被派往边塞,然而,这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试想,将上百万百姓迁往边疆安置、分配、管理是多么重要且复杂的任务。此时如果不派遣最为信任的人来执行,必然容易引发动乱,甚至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叛乱。因此,秦始皇对扶苏的信任程度显然远超李斯,同时也看中扶苏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锻炼的机会,既能培养其治理能力,又能提高其在百姓中的声望。
扶苏最终领命前往河套,驻守多年。在这期间,他不仅成功开垦了40多个县,还将200多万内地百姓迁移至此。此外,他还负责主持建设防御匈奴的万里长城。可以说,秦始皇派扶苏到边塞,并非是惩罚,而是出于对其的深厚信任和重用。
扶苏在十余年的治理中,完成了秦始皇交代的各项任务,不仅安定了河套地区,还确保了30万大秦虎贲的后勤补给。而在秦帝国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过程中,正是这支30万大军的后勤保障,才使得大秦的军队能够持续运作。如果没有扶苏的努力,秦帝国恐怕早就陷入更为深重的危机。
在这一历史谜团的背后,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最信任的并非李斯或其他人,而正是他的长子扶苏。扶苏不仅承担了大秦最重要的“移民”工程,还承担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任务。这充分证明了秦始皇对扶苏的信任与依赖。而秦始皇的“暴政”,其实是针对六国贵族阶层,目的是消除他们的威胁,巩固中央集权。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秦始皇的策略和决策,也能更好地认识到扶苏在秦始皇心中的特殊地位。林汉达先生在《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他通过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事件,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下的真相。正如林汉达所言:“读史可以生智,而智慧是一个人立身保命、行走人世最可靠的依仗。”
《中国历史故事集》不仅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历史读物,它还通过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中的智慧与哲理。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且不想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