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歌词唱道:“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在那个时代,局势瞬息万变,今天的盟友可能明天就成了敌人,各方势力各有立场,因此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对与错。
其中,关羽发起的襄樊之战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打算在曹操全力应对孙权的情况下,趁机攻取曹魏所控制的襄阳和樊城。出人意料的是,昔日蜀汉的盟友东吴却选择了背弃,转而支持曹操,趁机对自己的大本营发动攻击。这一重大失误使得关羽陷入了两难境地,最终不得不仓皇退回麦城,甚至遭到东吴将领的围攻,丧命在此战中,荆州领土也因此失去,这便是“关羽失荆州”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场战斗的发起方是蜀汉,面对的主要敌人则是曹魏。然而,最终受益的却是东吴这一边,本来看似没有任何风险的势力。在这次战事中,蜀汉不仅损失惨重,死亡人数高达三、四万,关羽也因此落得个饱受诟病的下场,刘备更是气急败坏,心急如焚。而曹魏虽成功保住了襄樊,但也未能全身而退,损失同样可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吴最终得到了心心念念的荆州,为孙权将来称帝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在这场战争中,吕蒙无疑是东吴的最大功臣。他敏锐地意识到,蜀汉的威胁远大于曹魏,抓住这个机会,主张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打算通过白衣渡江的方式,让关羽放松警惕,这样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此外,他还提拔了极富军事才能的陆逊,致力于为孙权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就在刚刚取得如此辉煌战果后不久,吕蒙却意外去世,年方42岁,正值壮年,并非自然衰老。那么,吕蒙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这一情节却显得极为神秘。在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中,关羽的灵魂被描绘成游荡于玉泉山,最终被一位修行达到高深境界的普净大师点化为玉泉山的守护神,在东吴庆功宴上索取了吕蒙的性命。然而,这种冤魂索命的说法显然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而特意修饰的,并不具备真实的历史依据。毕竟在战场上,因果循环这样的道理无从深入,若真要追究报应,那可能会永无休止,任何一方都无可避免。
实际上,吕蒙是在长期的征战与劳累之中积劳成疾,最终病死的。《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孙权准备提拔吕蒙为侯,但没来得及下达命令,吕蒙便因病发作。孙权对此非常焦急,不惜延请名医,承诺任何能治愈吕蒙的人都将获得高额赏金,求医者纷至沓来。
据说,孙权十分关心吕蒙的病情,但又怕亲自探望会劳累到他,因此总是在房外偷偷观察吕蒙的情况。每当吕蒙能够多吃一点,孙权就会感到无比欣喜;而每当见他病情加重,孙权又愁得无以成眠。尽管孙权对吕蒙照顾有加,医生们也竭尽所能尽力救治,但吕蒙的病情依然未能好转。孙权甚至命道士在特定的星辰下为他祈福,奈何仍旧一无所获,最终吕蒙不幸去世,令孙权心如刀绞。
综上所述,吕蒙的去世与所谓的报应并无太大关系,实则是由于病患而亡。至于他的病因,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常常有征战将领因暗伤或过度劳累而引发种种疾病。因此,某些人认为孙权会因为担忧蜀汉报复而害死吕蒙以求自保,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孙权若真如此懦弱,怎能敢于结盟与关羽对抗,创建东吴自己的政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