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串联法是种学习研究方式,把零散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依照特定逻辑关联起来。这种方法能帮我们更系统、更全面地把握历史发展过程,防止孤立地分析历史。
概念解读
历史串联法不是简单排列历史事件,而是要找出事件之间内在的因果、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关联。比如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秦朝建立了统一帝国,它的制度产生了长远影响,接着汉朝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研究世界历史可以发现,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扩散到其他地区,由此带动了诸多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变动。这个过程便是以工业革命这条主线,将不同国家的多个方面发展联系起来。
关键要点
采用时间顺序法来梳理历史,需要留意各个时期的先后次序。远古、近代和现代,这三个时段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阶段,政治局面持续变动,战事不断,同时学术文化上呈现多元发展。依照时间脉络来组织,有助于理解历史演进的脉络。
要留意因果之间的联系。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其主要驱动力是西欧对东方商品的追求和对黄金的贪欲,这一行为又促使了欧洲商业的变革和物价的波动,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成长。搞清楚因果链条,才能透彻把握历史现象的核心。
运用场景
历史课上,老师经常用一种方法来讲解知识,那就是把历史事件一个接一个地联系起来。比如讲近代世界史的时候,老师会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说明思想上的解放是怎么推动社会发生变化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准备历史测验的时候,学生也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把关联性强的知识点连起来,比如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方式,从世袭官职到推荐举荐再到科举考试,明确分析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背景,能够帮助加深印象,也方便解答问题。
优势作用
梳理历史脉络有助于巩固对历史的认识,将零碎的信息整合成体系,记忆效果会更好。例如,回想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这些事件,再想到《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这些条约,就能明白中国怎样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它有助于提升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借助梳理事件之间的关联,可以增强推理能力和全面考察事物的本领,能够站在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的演变过程,而不是拘泥于单个事件。
使用局限
这种历史方法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它有时会降低历史的复杂程度,在连接历史事件时,或许会遗漏个别事件的特殊条件和偶然状况,以王安石推行新政为例,它受到许多错综复杂的条件制约,单靠这种串联方式,很难彻底揭示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过分倚重以史为鉴的方法,容易造成对历史的僵化认识,如果一味遵循既定套路来梳理,或许会忽略一些创新的历史阐释角度和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