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果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司马懿说得再明白不过
创始人
2025-09-28 19:03:04
0

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街亭一战,是诸葛亮北伐的转折点。马谡当道扎营,遭司马懿击败,蜀军损失惨重。后人常问:若马谡当初下寨守水源,街亭还能守住吗?司马懿的态度,早在当时就已说明一切。

北伐大势与街亭的关键

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是蜀汉最重要的战略。魏蜀对峙多年,蜀国人口有限,国力紧张,每一次用兵都要精打细算。街亭的位置,恰好是关中北部进入陇右的要道。拿下街亭,就能切断魏军的粮道,稳定后方,为诸葛亮继续推进创造条件。

诸葛亮深知此地的重要,挑选将领时慎之又慎。马谡才气横溢,文武全才自诩,常常与诸葛亮谈兵论道,得到不少赏识。许多人都知道马谡有才,但缺乏实战经验。老将王平多次提醒,守街亭不能掉以轻心。

街亭一带地势复杂,北靠陇山,南临渭水,道路狭窄,既有高地,也有水源。防守者若能控制山口和水源,便可牢牢卡住魏军的喉咙。可如果轻敌,放弃要点,就可能被敌人反制。

诸葛亮交付重任时,心中并非没有担忧。他一再叮嘱,要稳守要道,以水源为基,不可轻举妄动。可马谡信心十足,认为凭借高地之利,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击退敌军。他坚持在山上扎营,把街亭水源置之不顾。

这一决定,成为蜀汉北伐的转折点。

马谡的选择与司马懿的心思

司马懿接到情报后,心中暗喜。他深知街亭之地,水源比高地更关键。行军打仗,最怕缺水。守军若失去水源,再坚固的营地也守不住。

魏军抵达街亭,见马谡果然扎营于山上,不禁暗笑。司马懿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断其水源。果然,蜀军在高地缺水,士卒焦躁不安,斗志急剧下降。魏军随后展开进攻,蜀军溃败,街亭失守。

史书中明确记载,王平曾苦谏马谡,要在道旁扎营,依托水源,以逸待劳。马谡自恃聪明,不听老将之言。等到蜀军困渴,军心动摇,再也无力抵挡魏军的猛攻。

后人常设想:若马谡当初顺从王平,在水源处安营,是否能守住街亭?答案并非简单。司马懿深知此地的重要,即使马谡守水源,他也不会轻易放弃。魏国兵力充足,粮道顺畅,若久攻不下,可以围困消耗。蜀汉兵少粮乏,守得一时,守不住长久。

司马懿的心思,在这场战役中体现得很清楚。他并未急于求胜,而是先用断水这一计策,让蜀军自乱。若马谡守在水源,魏军就会改用围困战术,逐渐消耗蜀军。街亭的结局,依旧难以改写。

司马懿的冷算计与“若下寨”的推演

街亭之战后,很多人追问,如果马谡听王平之言,扎营在道旁,能否改变结果。 司马懿在总结时说得明白:蜀军若依水下寨,街亭就不容易攻破,但蜀汉依旧守不长久。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他并不担心一时攻不下。他指挥的魏军,兵力数倍于蜀,粮草充足,补给畅通。即便守军据险而守,也只能短期抵抗。魏军可以围而不攻,截断援军,逼迫守军孤立。

马谡若下寨,魏军必定采取长期围困。以蜀汉的国力和北伐的补给能力,不可能长期消耗。诸葛亮在祁山的粮道漫长,运输极为艰难,稍有拖延便会断供。相反,魏军立足关中,本土作战,后勤稳固,完全能打持久消耗战。

换言之,马谡若按兵法行事,固守水源,或许能挡住魏军的第一波猛攻,甚至坚持一段时间。但司马懿的算计是明确的:不急攻,耗死你。魏军既有耐心,又占优势,马谡即便做对了,仍旧没有胜算。

司马懿的军事素养体现在这里。他从不盲目冒进,总是先找敌军弱点再下手。街亭若守高地,他断水;若守水源,他围困。总之,无论马谡如何选择,他都准备了对策。街亭地势虽险,却不是绝地。真正的绝地,在于蜀汉的整体国力不足。

这也是后世许多人忽视的地方。马谡的错误固然致命,但即使他做对,也不过延缓失败。街亭注定守不住,因为整个蜀汉北伐的战略条件,无法支撑长期对峙。

街亭失守与北伐的沉重转折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回祁山,诸葛亮面色如土。北伐大计,本来安排得紧密:街亭扼守要道,稳定后方,自己亲率大军攻打祁山。只要街亭稳固,关中就能成为可攻可守的战场。马谡一败,整个战略基础崩塌。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河中,蜀汉丞相诸葛亮正面临着一个艰难且痛苦的抉择。彼时,北伐大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街亭之战却如同一颗沉重的巨石,狠狠地砸在了诸葛亮的心头。

马谡,这位平日里表现出一定谋略与才学的将领,在街亭一战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他刚愎自用,不听从诸葛亮的部署和王平的劝阻,执意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曹魏名将张郃切断水源,导致蜀军大败,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就此失守。

诸葛亮深知,街亭的丢失使得北伐的大好局势急转直下,原本精心策划的战略布局瞬间被打乱。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他痛下决心,必须要按军法将马谡斩首,以此来儆效尤。在蜀汉的军队中,军法如山,是维持军队纪律和战斗力的根本。马谡的错误行为严重违反了军纪,如果不加以严惩,军队的纪律将形同虚设,后续的北伐作战更是无从谈起。

这一决定,对于诸葛亮而言,不仅仅是对马谡个人的惩罚。它更是对全军的一个交代,是向所有将士表明,在北伐的征程中,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军纪,不能因为个人的失误而影响整个大局。诸葛亮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每一次北伐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冒险。

蜀汉国力相对弱小,与曹魏相比,无论是人口、土地还是资源都处于劣势。每一次北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在倾尽蜀汉的家底去争取那一丝兴复汉室的希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绝对不能容忍任何人以轻敌的态度误国。

马谡被斩首,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让蜀汉的将士们深刻认识到了纪律和战略部署的重要性。然而,这个教训并不能弥补街亭之战所带来的战略上的巨大损失。街亭的丢失,使得蜀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前进基地,也让曹魏得以加强防守,重新调整战略。北伐的时间窗口被大大压缩,原本有可能取得的战果化为泡影。

曹魏的司马懿在总结街亭之战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大意是:守城靠的是粮草,不在乎地势。水源与补给才是关键。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道理。在古代战争中,粮草和水源是军队生存和作战的基础。无论地势多么险要,如果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军队就会陷入困境。街亭虽然地势险要,但马谡将军队驻扎在山上,一旦水源被切断,士兵们无水可饮,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而且,山上的补给也难以保证,在面对张郃的围困时,蜀军很快就陷入了绝境。

司马懿在总结街亭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守城靠的是粮草,不在乎地势。水源与补给才是关键。街亭的地势再好,没有稳定的后勤,也难以长守。马谡的问题不仅是战术失误,更暴露了蜀汉北伐的致命短板。

从此之后,蜀汉的北伐注定更加艰难。每一次出兵,都必须解决粮草运输和据点防守的矛盾。诸葛亮虽屡次用兵,但始终未能改变大局。这正是街亭一战留下的长远阴影。

历史留下的反思很清楚:马谡若下寨,或许能拖延魏军一时,但无法改写全局。司马懿的战略视野远超一场战役,他要的是消耗蜀汉的力量,让对手一次次徒劳无功。街亭的失守,只是第一步。

而对于马谡来说,他的失败成为警示。纸上谈兵并非虚名,他的才气没有错,错在轻视战场最基本的法则。司马懿的那句评语,已是最直白的答案:马谡若下寨,街亭也守不住,因为蜀汉本就守不长久。

相关内容

仓山戏曲专场唱响家国情怀
27日,“共赴明月之约,同贺祖国华章”仓山区闽剧协会2025年庆国...
2025-09-28 09:06:08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句话常被提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句话深...
2025-09-28 09:05:31
安徽黄山旅游2天需要花多少...
黄山,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2025-09-28 09:05:26
原创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后,...
2025-09-28 09:05:21
重新发现侨乡!高校师生四载...
日前,为期半个月的第四届“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落下帷幕。...
2025-09-28 09:05:13
立体呈现广东开放多元的文化...
南方日报讯 (记者/赵媛媛)8月15日上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
2025-09-28 09:05:06
原创 ...
战争的存在意味着必然的伤亡,而每一次胜利背后则都隐含着无数鲜血与牺...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也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被誉为开创了...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刘备可谓三国历史中眼光最为独到的人之一。虽然他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拮...
2025-09-28 09:04:53

热门资讯

原创 杨... 历史上的杨家将,特别是“金刀老令公”杨继业,有着极为传奇的背景。杨继业有七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杨延昭、...
原创 清... 慈禧是清朝末期的实际掌权者,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她的权力却让她成为了当时真正的统治者。作为最高权...
原创 朱... 朱元璋去世的情况充满了争议,不同的历史文献对此都有不同的记载。《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国榷》...
原创 清... 清朝的皇陵一共有三处,分别是位于关外的三陵、清东陵以及清西陵。这些陵墓不仅凝聚了清朝的历史文化,还蕴...
原创 1... 苏麻喇姑在清朝的历史上是一位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人物。她的身份虽然低微,仅为一名侍女,但她的生命与清朝...
原创 清... 咱今天唠唠清朝那些八旗子弟,那懒得出奇的劲儿,简直让人惊掉下巴。就说这遛鸟吧,本是八旗子弟日常消遣,...
原创 “... 说古往今来,解世间百味。大家好!这里是“说易解道”。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然而,有一场...
雷玉华 李春华:宋代文化自信的... 佛教传入汉地始于两汉之际,两千多年来,佛教从少数统治者与知识分子的好奇开始,经历了从排斥到几乎全面接...
原创 明... 鸡鸣声中,第一声响起,便让大地微微震动;第二声传来,影随音动。随着第三声的悠扬,太阳如约升起,扫除黑...
原创 苏... 1962年6月,苏联的一个安静早晨,突然被一道请求改变社会现状的请愿声打破。然而,这一切迅速转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