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毛峰古时称“雁茗”,相传由东晋高僧携茶种入山,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01
追溯历史
唐代《茶经》记载“永嘉白茶山”即指雁荡山,印证其早期茶文化地位。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几次考察雁荡,雁茗茶名传四方。此外刘弇《龙云集》对当时的十余处宋代贡茶产地均有记载,其中就包括了雁荡山,据此表明,自宋嘉佑年间始,雁山茶作为贡品,已成为皇室用茶。
明朝,雁荡山产茶区开启了散茶采制的全盛时期,不仅芽茶沿袭岁贡,更是在诸多的贡茶里脱颖而出,声名远播。此时雁茗茶不仅被列为贡品,更被列为明代,雁茗茶被列为贡品,并被列为“雁山五珍”之一,名居“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之首 。据《温州府志》载:“茶五县俱有之,惟乐清雁山者为最佳入贡。”
到了清朝,茶叶市场需求量的增多,雁山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瓯江逸志》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但以锡瓶贮之,始得清香,味同阳羡山岕茶无二。摘宜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贮二三年愈佳。”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唯乐清岁贡雁山茶而永嘉独免”。可见当时皇室对雁山的青睐有加,传承至今雁荡山毛峰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02
地域优势
雁荡山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全年四季分明,降水量充沛,春夏水热同步,秋冬光温互补,夏少酷暑,冬无严寒,光照适宜。且是典型的风化岩土,汽水透通,肥土润泽,富含微量元素,有红壤、黄壤、山地香灰土等土类,土层深厚、疏松润泽,微酸性或酸性,富含有机质,排灌条件好。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质条件,都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
03
制作工艺
雁荡毛峰制作很是讲究,采摘时间需在清明谷雨之间,且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初展。其后鲜叶先摊放数小时,待水分蒸发一部分后,放入平锅内用双手杀青,此时锅中有水汽蒸腾,还需要一个人在旁边扇去。杀青后,移入大圆匾中轻轻搓揉,然后初烘,初烘叶要经过摊凉,最后复烘干燥。烘干后,去除片末,及时装箱密封,以免走气失色。
制作完成的雁荡毛峰外形细紧微曲,茶质细嫩,色泽翠绿,芽毫隐藏。汤色浅绿明净,香气高雅,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有一饮加“三闻”之说。一闻浓香扑鼻,再闻香气芬芳,三闻茶香犹存;滋味头泡浓郁,二泡醇爽,三泡仍有感人茶韵。泡饮时,芽叶朵朵相连,茶香浓郁,滋味醇爽,妙不可言,有“三年不败黄金芽”之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