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谓相面、看相、未卜先知,其实都不过是一些妄想,并不值得信赖。吕后的父亲之所以选择刘邦,主要是因为看准了现实利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作为外乡人,毕竟手上有些薄薄的余粮,想要在一个地方安家立业,免遭他人的侵扰与欺凌,自然需要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领头人,而刘邦显然就是这样的人选。其身上所具备的气度与能力,让吕家对未来的投资充满了期待。
吕家选择投资刘邦,这一决定不仅有趣,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刘邦年少时曾在外游荡,成为一名游侠,积累了相当的社会经验和人脉。在他身边,有曾经的“大哥”王陵,后来的宰相,和另一位大佬张耳。张耳虽然身无丰厚家产,但却凭借家里的势力,将女儿嫁给刘邦,这样一来,刘邦的地位随即水涨船高,最终甚至成为了封地诸侯王。刘邦在年轻时所学到的许多智慧与技能,可能也是受到了张耳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在心中早有准备,具备成为上门女婿的抱负,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何迟迟未婚,或许是在等待一个和张耳相似的机会。
吕家从山东迁至沛县,正是处于避难的局势,而与此同时,刘邦的崛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关于吕公的相面故事,似乎就只有关于刘邦这一个案例,未必真能看出未来的富贵,而是更像是随口一说。他或许接到了来自他人的消息,认为刘邦的相貌吉祥,因此以此为借口将女儿许配于他,而背后的实质则是将心思转向对刘邦的投资。同样的情况也曾发生在刘备身上,他的婚姻选择,也是当地富豪的资产投资。
在当时,凡是家庭有一定财富、想要成功扩张的商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女婿而非儿子。因为如果女婿投资失误,尚且能够更换;而儿子就没有这样的灵活性。尽管刘邦的身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但他却拥有着极其广泛的人脉关系。上到县里的领导,下至地痞流氓,刘邦在泗水亭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几乎成了地方上的“土皇帝”。而朋友之间的聚会,往往能够真实展现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刘邦参加吕老头的宴会,席间长官们纷纷敬酒,而那些混混流氓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他请安,由此可见刘邦在众人心目中的领导地位,而吕老头瞧见这一切,心中定然认为刘邦就是他所需的完美庇护者。
最重要的是,刘邦当时尚未成家,而吕家女儿也未出嫁,觉得年龄稍大一些也无妨,成熟的人更能懂得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吕家自然而然希望选择这样一个能够确保家庭日后安稳、无忧无虑的庇护者。正因如此,刘邦与吕家之间的这段关系便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了一起,为之后的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