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进行了一个电话通话,内容涉及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以及欧洲领导人的立场。特朗普不仅邀请泽连斯基于18日前往华盛顿,并且泽连斯基本人也确认了这一消息。然而,Axios新闻网站爆料称,这通电话的氛围并不轻松,且透露出一种对乌克兰极为不利的情形。《纽约时报》更为直白地指出,特朗普在电话中表达了支持通过割让顿巴斯地区(包括俄军未占领的部分领土)给俄罗斯,来结束乌克兰冲突。而泽连斯基坚持的“先停火、后谈判”的立场,却被直接摒弃。
这一幕令许多人感到似曾相识。1938年9月30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只能在隔壁等候,直到大国们商定了协议内容并通知他们签字。希特勒当时自信地说:“这是我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回到伦敦后,举着那张纸宣称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然而半年后,德国不仅吞并了苏台德地区,甚至接着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今天,局面几乎如出一辙。特朗普高喊“必须停火”,但一旦见到普京,他立即改口,提出通过“割地换和平”的方式来结束战争。他将普京的要求如同外卖订单般递交给泽连斯基:“顿巴斯全家餐已经为您准备好,请在18日前签收!”泽连斯基与特朗普进行的一个半小时的电话会谈,实际上就是为他下达“死刑缓刑”的通知。普京在乌克兰前线不断加大威胁,特朗普在背后默默收回支持。这场所谓的“三方会谈”,不过是为将来可能的“鸿门宴”铺路——不去就等死,去了也不过是选择死期。
而欧洲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表现,显得更为可笑。他们发布了所谓的《联合声明》,口口声声宣称“乌克兰必须获得坚不可摧的安全保障”,并坚持“乌克兰领土问题应由乌克兰自己决定”。然而,当特朗普提出割地的要求时,欧洲各国连一个反对的声音都不敢发出。欧洲领导人的做法,犹如那些在小区业主群里高喊“维权到底”的人,却又在关键时刻紧锁大门。1938年,英法也曾如此对捷克斯洛伐克说:“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就不管了。”
眼下,乌克兰的处境极其危险,犹如砧板上的肉。特朗普的特使维特科夫直接表态:“作为领土的回报,普京愿意结束战争,并承诺不再占领乌克兰更多的地区。”这句话与希特勒当年所说的言辞如出一辙。1938年11月2日,德国和意大利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将斯洛伐克南部割让给匈牙利,而1939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捷克全境。普京的承诺究竟有多大分量?毕竟,2014年他吞并了克里米亚,2022年又发起了对乌克兰的战争,今天要的是顿巴斯,明天呢?
那么,特朗普为何如此迅速地改变立场呢?福克斯新闻的采访透露了一些线索:“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而乌克兰不是,它们正在与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作斗争。”换句话说,这不过是典型的“欺软怕硬”。美国高层的共识是,俄罗斯并非最大的威胁,应该安抚普京,集中力量对付中国。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希望重蹈当年英法绥靖希特勒的覆辙。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这种策略往往最终会“养虎为患”。
泽连斯基现在能做什么?他嘴上坚持“乌克兰宪法规定,领土变更必须经过全民公投”,但特朗普已经直言:“能否促成协议,真的取决于泽连斯基。”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他们的命运早已被大国决定。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早在10月就辞职了。泽连斯基能撑多久?
两年前,“火星方阵”曾在网络上喊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口号,并遭到强烈反对。然而,回头来看,这个观点其实颇具预见性。小国是否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答案显而易见,乌克兰的悲剧早已写好了剧本:大国博弈,小国只能充当棋子。泽连斯基再怎么坚持,最终也难逃被摆上餐桌的命运。
历史总是轮回。86年前,四大国在慕尼黑会议上决定了小国的命运;今天,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商定了未来的条件,泽连斯基只能在周一飞往华盛顿,领取最终的“通知”。这也许听起来不太好听,但却是现实。大国博弈从来不讲情面,只看利益,而慕尼黑的幽灵依然徘徊,历史再次对我们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