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深入人心,尤其是他卧薪尝胆的传奇经历。勾践在被吴王夫差击败、国家沦陷后,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他都遭受了无尽的屈辱和折磨。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在困境中磨砺意志,坚定复国之志。经过长达二十二年的奋斗,勾践不仅成功复国,还灭掉了吴国,最终一统春秋,建立了越国的霸业。
在勾践的复国之路上,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那就是西施,这位著名的女间谍在传闻中功不可没。然而,除了西施外,勾践的得力助手——文种和范蠡,也是不可忽视的功臣。特别是范蠡,他的策略和智慧,为越国复兴立下了赫赫战功。尽管如此,范蠡在越国一统吴国之后,却选择了急流勇退,离开了政坛。民间传说,范蠡与西施一起归隐山林,享受平静的生活。离开时,范蠡曾劝文种也离开越国,但文种没有听从。
范蠡最终来到齐国,并以新的身份“鸱夷子皮”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和家人一起勤奋耕作,迅速积累了财富。人们很快就听说了范蠡的生意天赋和智慧,他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齐国国君听闻范蠡的才华,便邀请他担任国相。然而,范蠡却很快意识到,虽然他在做生意和做官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适合长久发展。权力与财富容易招致嫉妒和危险,于是他果断归还了齐国的相印,散尽了积累的财富,并且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陶地(今山东菏泽定陶)。在陶地,他认为这里是当时天下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非常适合做生意,因此自称“陶朱公”。
范蠡在陶地的生意又迅速成功,家产再度积累,成为了一个财富巨富,广为人称道。然而,他的人生并非没有波折。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人被捕,面临着死刑。范蠡认为“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但仍然希望为小儿子争取一线生机。于是,他决定让大儿子前去楚国,带着黄金和信件,求好友庄生帮助。然而,大儿子并没有完全按照父亲的意愿行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他私自留下来,送金给楚国的官员,试图利用贿赂手段获取二儿子的自由。
庄生虽然住在偏远地区,却因正直而闻名于楚国。他拒绝接受范蠡赠送的金钱,并在合适的时机劝说楚王施行仁政,大赦天下。大儿子误解庄生的行为,认为他居住贫困是为了掩盖贪欲,而把金钱看得过于重要。在得知楚国将进行大赦后,大儿子便急切前往找庄生,企图取回那笔黄金。庄生出于正直,将黄金交还给他,但这笔黄金最终并没有带来任何积极的效果。
庄生得知范蠡的大儿子不仅违背了父亲的嘱托,还通过贿赂楚国官员为私利,深感羞耻。于是,他再次进宫告知楚王,揭露范蠡家族的行径。楚王大怒,命令杀掉范蠡的大儿子,而大赦令则在第二天才得以发布。最终,范蠡的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家中。
当大儿子回家时,家族上下悲痛万分,唯独范蠡平静如常,甚至露出了笑容。他说自己早就知道大儿子无法救回二儿子。因为大儿子从小就跟着他经历了许多困苦,深知财富的来之不易,因此舍不得花钱。而二儿子从未受过任何艰苦,完全不理解父亲的辛劳,总是挥霍无度,愿意花费大笔金钱。范蠡并没有对大儿子的行为感到特别悲痛,因为他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至于范蠡是否真心想救自己的二儿子,这个问题依然充满了疑问。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范蠡或许真的很矛盾,既想救儿子,又知道事情的结局。然而,或许他早已认定,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无法违背。也可能,他觉得儿子们的命运早已注定,而自己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