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男性如何扎辫子成为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话题。清朝入关后,为了稳固他们的统治,清政府发布了名为“剃发令”的政策。这项法规特别要求汉族、蒙古族以及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都要改为满族人的发式。初时,汉族人对此政策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最终使得剃发令被撤销。然而,在顺治二年,随着清军南下,执掌权力的多尔衮再度发布了“剃发令”,但这次将剃发的期限缩短到了十天,并提出了耳熟能详的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口号成为了许多汉人的噩梦。
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许多汉族男性宁死不屈,决不剃发。对他们而言,身体的发肤,是父母给予的,不可随意毁损,这便是对父母的孝道。此外,剃发也被看作是向清朝屈服的象征。因此,许多有血性的汉人,不惜以自己的性命抵抗剃发令,像“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便是这一运动的历史见证。尽管如此,清政府所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执行,极大地增强了清朝的统治力量。至今流传的诸如“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样的说法,正是当时剃发令所引发的民间反应。由于当时无法显著抗拒,只能暗自为之,因此很多人选择在正月里保持一头头发,以示对旧国的怀念。
虽说汉人必须梳理辫子,但在实际中,扎辫子和护理辫子却也成为了老百姓的一大难题。照理来说,扎辫子的技艺本应是女性的专长,男性自然难以驾驭。如果一个人有妻子,或许可以请求她出手相助,但若是单身汉,那问题可就棘手了。因此,这一困扰催生了一个崭新的职业——剃头匠。在清朝之前,受传统习俗影响,成年男性都不允许剃发,剃头这一行当并未出现。
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挑着一副扁担,一头悬挂着用来加热水的火罐,另一头则是一个小柜子,内里装满了各类理发工具。他们不仅限于剃头,还需要掌握梳发、编辫子、刮脸、清眼、按摩等多项技能。对于自我不会编辫子或无从编辫子的人来说,他们只能静静等待剃头匠的到来,为自己的头发又添一笔新意。
除了扎辫子技术上的困扰,留辫子还有头发卫生的问题。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几乎没有条件和时间去维持头发的清洁,繁忙的生活几乎占用了所有的精力,常常一两个月才洗一次头发。更何况,头发若在洗澡前散开,还得找人帮忙重新编回去,实在是麻烦。工作时,辫子亦常常成为阻碍,普通百姓往往喜欢将辫子盘在头顶或者缠绕在脖子上,导致辫子看上去杂乱无章,像是一团草。而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清朝平民形象常常让人觉得有些邋遢。
即便是官员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朝廷通常每隔十天便会放一次假,借此让官员能够回家整理个人卫生,避免上朝时出现尴尬的体味。而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的清朝人,辫子往往被刻画得光滑亮丽,这显然并非现实。只有那些身处富贵人家的男性,会在头发上涂抹油脂,而普罗大众连绑好辫子都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观看清宫剧虽可,但切勿被其中的虚构所迷惑,真实历史的面貌远非如此光鲜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