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石达开带着最后的希望闯入了清军大营。唐友耕看到他走近,淡然一笑:“早点投降,归顺大清,何至于今天这种局面。” 这时,曾经浩浩荡荡的3万太平军,在唐友耕的强大攻势下,最终被消灭。石达开,也成了他手中的俘虏。
唐友耕,这位出身平凡却战功显赫的晚清名将,尽管在众多名将中显得并不起眼,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是不容忽视。石达开,带领太平军征战了14年,最终还是在唐友耕的巧妙布局下败下阵来,成了这位无名将军的俘虏。
最初,唐友耕并没有站在清朝这一边。他曾经参加过西南的起义,但最终他选择投奔清朝,并投身到镇压起义的战斗中。凭借着战功的不断积累,唐友耕很快被升任为总兵,拥有了正二品的军衔,这也是他最终能打败石达开的关键所在。
1863年,石达开兵分三路进军四川,目标直指成都。四川总督骆秉章急忙派出唐友耕带兵前去阻拦。此时,唐友耕手下只有5000兵力,而太平军已然集结了近6万大军。兵力差距如此悬殊,然而这并没有让唐友耕感到畏惧。实际上,唐友耕有自己的高招,能够巧妙地利用局势和敌人的弱点。
在太平军的左路军中,赖裕新被视为石达开的得力猛将,而唐友耕将他的部队作为了第一目标。只要解决了赖裕新,石达开失去了最强的支持,便难以再成气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唐友耕与土司岭承恩密切合作,精心布置了一个陷阱。在白沙沟的战斗中,清军设下了巧妙的伏击,成功地将太平军夹击在两面,赖裕新在混乱中被砸死,残余的部队则四散溃逃。
唐友耕迅速展开追击,但石达开已经率军向大渡河推进,唐友耕紧急调整战术,调动水军渡过长江,试图阻止太平军成功过河。尽管如此,石达开并没有迅速行动,他的军队未能及时过江,从而为唐友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此时,石达开正沉浸在刚刚成为父亲的喜悦中,而他的第14任妻子刘氏刚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为此,他下令暂停军务,庆祝三天三夜,并没有立刻行动。等到庆祝结束,唐友耕已经率领清军赶到了大渡河对岸,并且部署了大量火炮,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石达开紧急命令士兵渡河,急忙用竹筏和木筏搭建起过江的工具。然而,清军的火炮毫不留情地轰击着即将渡河的太平军,强大的火力与湍急的水流相结合,导致太平军五千人的渡江队伍几乎全军覆没。竹筏在河中瞬间解体,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存。石达开此时再度改变突围计划,但又被王应元和岭承恩的清军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
接着,石达开组织了一支“敢死队”,试图借着夜幕的掩护再度突袭清军。但唐友耕早有准备,派兵严密巡查江岸,击杀任何试图冒头的太平军士兵。夜间,数百名勇士几乎全军覆没,渡江的希望再次破灭。
战局越来越困难,石达开感到绝望,甚至开始考虑是否投降。他派人将“请降”的信件送给唐友耕,表达愿意保全将士生命的意愿。唐友耕见状冷笑:“如果翼王早些投降,岂会落得如此下场?”面对唐友耕的冷嘲热讽,石达开仍然坚称自己从未投降过,今天来到大营仅仅是为了保全太平军的生还者,并非出于任何软弱的愿望。
最终,带着铁链,石达开被押送到成都,面对骆秉章的审判。而唐友耕则继续执行命令,处理掉了大渡河岸上投降的两千太平军。他的这一胜利不仅让他名声大噪,还使他成为了清朝的关键人物之一,最终被授予云南提督,后升为四川提督,受到了极高的荣誉。
唐友耕的这场胜利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为清朝在西南的局势稳定奠定了基础,而他的名字也因此家喻户晓,成为晚清的著名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