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中,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个时刻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振奋的日子。全体中华儿女感受到了一种长久以来积压的压抑终于得到释放的喜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未设定在这一历史性的8月15日,而是定在了9月3日。那么,究竟为何这一重要的纪念日没有定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呢?这一背后,其实有一段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原因。
首先,虽然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告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但这一宣布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真正结束。诏书的落款日期是8月14日,内容上也缺乏明确的“投降”或“败北”字眼,投降的意思虽然隐含在文中,但并没有明确直白地表达出来。这让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国民众感觉到疑惑,认为日本似乎并不完全承认自己战败的事实,甚至试图模糊其“投降”的立场。可以说,日本的这种表达显得有些含糊不清,不愿正视其败局。
而且,尽管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日军并没有立刻停止战斗。事实上,8月16日,日军大本营发布了第1381号命令,命令中指出,所有军队继续执行各自任务,但停止进攻作战,虽然并没有完全禁止防御作战。由此可见,在中国战场上,战斗仍未停止。特别是日本华北方面军直到8月18日才接到停战命令,换句话说,甚至在8月15日之后的几天里,日军依旧在与中国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直到8月30日,苏联红军在东宁要塞的战斗才彻底结束。因此,依据战斗的实际情况,8月15日并不能视作抗战胜利的日子。
在中、美、英、苏四大盟国的协调下,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颁布了另一份投降诏书。与8月15日的诏书不同,这份诏书是盟国事先拟定好的,并明确两次提到“降伏”一词,表明日本是以正式、明确的方式接受无条件投降。因此,这份诏书为日本的投降提供了更加清晰且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
同一天,在美军将领理查德·萨瑟兰的监督下,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正式的投降书。这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标志着日本正式以国际法的方式向盟国投降,这不仅让投降成为了国际法认可的事实,也象征着二战的结束。因此,9月2日的这一天,才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正式投降。
至于为什么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了9月3日,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传递的滞后。在当时,消息并不像今天这样快速传达。当9月2日的投降书签署完成后,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各地时,已经是9月3日了。此外,由于当时大家对日本是否会“诈降”心存疑虑,因此在确认投降书正式签署之前,所有的庆祝活动都被推迟到了9月3日。可以说,这一天才是全国人民真正感受到战争结束的时刻。
另一方面,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国政府在1945年9月3日就正式宣布举国庆祝,甚至放假三天,以此庆祝抗战胜利。而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后续政府的延续与确认。新中国成立后,最初曾定8月15日为抗战胜利日,但最终仍决定将9月3日定为正式的纪念日,并通过立法固定了这一重要日期。
有趣的是,“九三学社”这一民主党派的命名,实际上也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日子。这一举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9月3日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也彰显了这一日期在中国历史中的重大意义。
抗日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历时14年的艰苦斗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抵抗外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9月3日这个日子,提醒我们铭记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提醒我们要倍加珍惜如今的和平。
在这一重要的日子举行阅兵,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为了缅怀那些英勇牺牲的抗日英雄,也为了铭记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隔十年,我们又一次迎来了9月3日的盛大阅兵,它再次成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我们对和平的向往与传承。
铭记9月3日,不是为了继续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那些为和平付出生命的先烈们;致敬这一历史时刻,不仅是回望那14年浴血奋战的历史篇章,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九三学社”的命名到国庆阅兵的盛大礼赞,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唯有珍视和平,才能让胜利的光辉永远照亮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