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到来之前,华夏文化承受了怎样的浩劫
创始人
2025-09-28 08:05:46
0

试图灭亡一个民族,从根本上而言,自灭文化而始、至灭文化而终。

在日本1945815日无条件投降之前,日本军国主义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国文物典籍进行洗劫,对建筑古迹进行摧毁。

中国文化在日军侵华过程中所遭受的灾难之重、浩劫之巨,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

1945年,北平各界人士在故宫召开抗战胜利庆祝大会,日军未破坏故宫的重要原因,是计划将天皇迁都至此居住 图据:视觉中国

烧书

日军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即搜缴与焚毁一切具有抗日爱国思想及有关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的教科书。仅1932年3月到7月,焚烧书籍就达650余万册

1932年2月1日,位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附设之东方图书馆毁于日军兵燹。该馆总藏书488395册,其中更有8万册古籍善本,多来自江浙著名藏书家的家传珍本或抄本秘本,光是宋版书就有129种2514册。除1/7的藏书因提前寄存银行保险库得以幸免外,超过40万本中外文图书付之一炬。

1932年初,上海市区遭到日军飞机大规模轰炸 图据视觉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军占领的八年间,北平被劫夺、焚毁的公私图书达586428册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上海有公共图书馆一百余所,战后尚存的较大图书馆仅十余所,日军共劫走并烧毁图书290441册

南京的中央图书馆于1933年筹建,至1937年已筹备藏书15万册。由于日军的侵略,本来选择的263箱重要图书,只运出了130箱。根据战后中国政府递交的《抗战时期南京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目录》,仅南京一地被劫掠的图书数量,就超过了当时日本最大的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总量。

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 图据视觉中国

私人藏书也难以幸免。

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只身前往重庆,而留在北平的书籍和古物全被日军掠夺,光是明清善本书就达6000册,总体损失超过30000册

杭州沦陷后,郁达夫家中的藏书也被劫掠一空,“……所藏之中国书籍,当有八九千卷以上……除中国线装古籍外,英德法日文书更有两万余册。”

而丰子恺在桐乡石门镇缘缘堂的藏书、茅盾在故乡乌镇的藏书,也都毁于兵火

郁达夫旧照 1945年,郁达夫在爪哇死于日军宪兵之手 图据:视觉中国

而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据郁达夫在《图书的惨劫》中所言,“江浙两省,小藏书家比别处更多。藏书及数万卷的人,光在浙西一隅,亦有数十家以上,此次事起仓卒,大抵都不及搬走。这一笔文化损失的巨账,恐怕要数百年后才算得清。”

抗战胜利时,全国图书馆数量从战前的1848所减至704所,减少了62%。国民政府教育部1938年底时统计,此时图书损失总数至少在1000万册以上。1940年3月,美国在华人士考察后出版了《日本在中国的文化侵略》一书,认为中国的图书损失已超过1500万册

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机轰炸上海 图据视觉中国

拆庙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历经沧桑,但直到抗战爆发前,古建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十分丰富。而根据国际法规定,一切有关文化方面如宗教、美术、学术及古物的机关与财产,如不作为军事用途,交战国必须尽力保全,不得施以破坏。

然而日军全然无视这一原则。

1937年12月初,日军飞机对南京城区实施狂轰滥炸,并对南京各类建筑物施以猛烈炮击。南京古城墙作为明朝初年修建的砖石城墙,古建意义毋庸置疑。但在日军炮火和轰炸之下,中华门城堡箭楼、光华门城墙、中华门城墙大部分被毁,古城墙约三分之一被毁。

1937年12月12日,被日军战车队轰炸的中华门 图据 视觉中国

明故宫遗址被日军用作练兵场,地砖被撬走铺路。夫子庙历来是南京的文教中心,其三大建筑群孔庙、学宫和贡院均是文采风流的见证。但南京沦陷后,夫子庙的大成殿、魁星阁、得月台、奇芳阁及所有配殿、楼阁均荡然无存

1938年9月,日军以重型轰炸机轰炸北京云居寺,这座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寺被夷为平地,仅剩下唐代的石浮屠和辽代的北压经塔。

1941年春,日军为在湖北荆州修建飞机场,拆毁了具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承天寺。日军先是抢掠寺中的铜钟、铜香炉、汉魏碑帖等文物,再用汽车和钢丝绳将48根高达数丈的圆形木柱拽倒拉走用于修建兵营,最后再放上一把火。

就博物馆而言,抗战前全国博物院(馆),除国立的之外,其独立设置及附属于学校或图书馆的80余所,战时大半被毁被劫。日军占领江苏南通后,对南通博物苑肆意破坏,枪杀苑内珍禽白鹤煮以下酒。焚琴煮鹤,竟成现实。

山西境内的纯阳宫大佛寺关帝庙大禹庙等寺院古建,非劫即毁。日军对古迹古建大规模的破坏,无非是要摧毁中国人深植于心的历史传统。

1938年7月,山西临汾曲沃,侵华日军对一处建筑实施爆破 图据视觉中国

掠宝

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宫廷顾问九鬼隆一为使日军能从中国掠取文献和文物,就曾亲自制定了《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

侵华日军师团一级一般都专门配备“文物搜集员”,这些人受过专门训练,具有相当的文物专业知识。日方还不时派遣所谓“考察团”分赴各地,对散落各处或一时难以判明其价值的文物、书刊等进行搜索和甄别,或运回日本、或直接毁掉

只是战火之中,即便有所谓的“文物搜集员”,文物也难逃厄运。

时人郭岐在《陷都血泪录》中记载,岳飞的手书、赵孟頫所绘的马、仇英的山水画、八大山人的字画,古版《西厢》及历代的各种瓷器……这些和平年代常人难得一见的传世之宝,如今散乱于市,遭日军肆意搜罗劫掠。

1942年8月至1945年6月,日军在华北屡次向各机关及商民索取铜铁金属,仅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内,就搜刮了铜铁器等二百二十余吨运往朝鲜。

南开大学被日军摧毁之后,学校原有一口重达18000斤的大钟,钟面刻有全文《金刚经》,也被日军拉走后熔做枪炮子弹。山东日照出土的史前陶器,日军用来垫铺路基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装箱,但搬迁数量相比沦陷区文物总量仅是九牛一毛 图据:视觉中国

有的文物更是命运多舛,例如明朝正统四年所制的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和圭表。

浑天仪用来测量星体在天空中位置和运动规律;简仪则是浑天仪的改进型,不仅操作简便,测量精度也更加准确;圭表是圭与表的合称,用于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从而制定历法。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仪器落入德军之手,一战后才得以索回。九一八事变后为保证安全,仪器从北平被转移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但南京沦陷后,仪器落入日军之手,“受损严重,许多零部件损失殆尽,浑天仪、简仪龙角、龙爪多处破损”。

浑天仪 图据视觉中国

1946年,国民政府编制的《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统计,战时中国被劫、遭毁的公私文物总计有3607074件共1870箱。而被掠走的文物,许多都成了日本公开展出的战绩。东京帝室博物馆、御影嘉纳白鹤美术馆、帝国大学文学部陈列室、东京大仓集古馆、关东厅博物馆、伊势征古馆等63家日本场馆,就有掠自中国的编钟、战国铜壶、殷墟出土的白陶彩陶、居庸关石刻等各种文物501类

中国的文物,就如此堂而皇之地成了日本的展品。

毁校

学校也是侵华日军的眼中钉。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上海的大学就遭遇轰炸。位于吴淞的同济大学,“全校房屋15幢均被炮弹及炸弹轰毁,无一完整者”。

1932年1月29日,被日军轰炸后的上海 图据视觉中国

七七事变以前,国内共有专科以上学校108所,包括大学42所、独立学院34所和专科学校32所,而集中在北平、上海、天津及广东的学校数量就近半。日军侵华时,以上地区无一幸免,中国高校遭遇极度破坏

1937年7月29日,日军集中轰炸天津的南开大学。之后日军将军车开进已成瓦砾场的校园,将残存建筑淋上煤油纵火焚烧

被日军炸为废墟的南开宿舍 图据:南开大学档案馆

自1937年8月15日,日机首次轰炸南京到同年10月13日的两个月中,日军对中国61座城市实施了轰炸,“大部分空袭都以无防备的城市为对象,特别是有意识地以大学等文化教育设施为破坏目标”。

1938年4月10日,27架日机空袭长沙轰炸湖南大学,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发政府电文,“……查湖大本省最高学府,设备较善,敌人本其破坏文化机关及轰杀平民之一贯政策加以重大毁灭,此种暴行,实为文化恶魔,人类公敌。”

湖南大学校碑和被日军轰炸摧毁的湖大图书馆遗存的石柱 图据视觉中国

抗战开始时,全国的中等学校学生共有571800人,受战争影响不能上学者达50%;受破坏的小学与幼儿园达129700多所,占当时全国小学、幼儿园总数的44%。日军占领海南岛后,将定安县定安中学长期占据,并辟为杀人刑场。而中国之大,中小学如定安中学者,实在数不胜数。

1937年11月5日,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南开校长张伯苓、北大教授胡适、北大校长蒋梦麟、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清华校长梅贻琦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破坏我国教育机关的罪行:“北自北平,南至广州,东起上海,西迄江西,我国教育机关被日方破坏者,大学、专门学校有23处,中学、小学则不可胜数……诚所谓中国30年建设之不足,而日本一日毁之有余也。”

1938年8月底,全国有25所高校关闭,继续维持的83所中有37所迁入内陆。内迁师生贫病交加,战火中虽仍然努力向学,但实在难求一张平静的书桌。

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移昆明后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舍,条件跟以往远不能比 图据:视觉中国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1月,中国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大会上指出:“我国教育文化,曾受敌人之重大摧残,日人认为各级学校均为反日集团,所有智识青年,均系危险分子。为欲达到长期统治中国之目的,故极力奴化我青年之思想,摧残我教育及文化机关,欲以消灭我固有之文化。因此之故,战时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乃至是惊人。”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及其损害,再一次打断和迟滞了中国本就举步维艰的现代化进程。当抗战胜利这一天到来时,赤县神州固然一寸河山一寸血,而文化上所付出的代价,更不由人不扼腕锥心。

文/启凌 编辑 苏静

相关内容

仓山戏曲专场唱响家国情怀
27日,“共赴明月之约,同贺祖国华章”仓山区闽剧协会2025年庆国...
2025-09-28 09:06:08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句话常被提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句话深...
2025-09-28 09:05:31
安徽黄山旅游2天需要花多少...
黄山,这座闻名遐迩的名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2025-09-28 09:05:26
原创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后,...
2025-09-28 09:05:21
重新发现侨乡!高校师生四载...
日前,为期半个月的第四届“澄海华侨与侨乡社会调查”研学营落下帷幕。...
2025-09-28 09:05:13
立体呈现广东开放多元的文化...
南方日报讯 (记者/赵媛媛)8月15日上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
2025-09-28 09:05:06
原创 ...
战争的存在意味着必然的伤亡,而每一次胜利背后则都隐含着无数鲜血与牺...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也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被誉为开创了...
2025-09-28 09:04:59
原创 ...
刘备可谓三国历史中眼光最为独到的人之一。虽然他出身贫寒,早年生活拮...
2025-09-28 09:04:53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在明朝建立之前,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已经着手开始铲除潜在的异己。即便是那些如刘伯温那样具备...
原创 李... 《三字经》简要记载了唐朝的创立与李渊的历史地位,其中对李渊建立唐朝的描述,着重体现了他在中国历史中的...
原创 李... 历朝的开国君主似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子嗣众多。这个现象或许可以归因于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刚刚建立起自...
原创 昙... 在那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历史时期,有一位来自农民阶层的普通人,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团结了大...
史上最唯美的10首唐诗,我读了... 我们为什么喜欢诗词?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词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几句简单的话,就将自然之美、爱情之美...
原创 李... 你可能想不到,曾有人三次位列宰相,文坛称雄三十载,还连续在国家生死关头“救场”。这个人不是大名鼎鼎的...
原创 赤... 提到赤壁之战,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等这些经典的情节。然而,这些情节实际上是《...
原创 蜀... 在263年冬季,蜀汉的后主刘禅做出了投降曹魏的决定,宣告了蜀汉的灭亡。然而,战后的西川并没有进入平静...
展出340多份珍贵历史文献档案... 由中央档案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专题展览,昨天(...
原创 萧... 萧皇后,这位隋朝的传奇人物,其一生的波澜壮阔和令人惊叹的命运注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生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