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国本之争:张太后若不选9岁孙子,她自己将是什么下场?
创始人
2025-09-28 01:34:32
0

前言

公元1435年,大明朝的天,塌了一半。

年仅38岁的宣德皇帝朱瞻基,龙体一挺,驾崩了。

消息传出,整个京城像一口烧开了的油锅,底下暗流汹涌,上面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可新君在哪?

龙椅下,一个九岁的娃娃朱祁镇,还挂着鼻涕泡;朝堂外,一个正值壮年、久经沙场的亲王朱瞻墡,手握重兵,虎视眈眈。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道送分题。

然而,一个女人的决定,让这道题变成了送命题。

她看似为了“祖宗规矩”的一句话,却是一份冷到骨子里的权力保险单,直接为14年后那场惊天国难,埋下了最深的引信。

一、新君九岁,太后押宝?

大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天还没亮透,紫禁城里就炸了锅。

皇帝朱瞻基,那个斗蛐蛐都比上朝积极的“太平天子”,突然就“领了盒饭”了。

这哥们儿走得太急,连句像样的遗言都没给大臣们留下。

留下的,是一个烫手到极致的山芋:一个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和一个庞大帝国的权力真空。

朝堂上,那帮平日里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老大人们,此刻分成了两派,吵得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

一派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贵集团,这帮人都是跟着朱棣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信奉的是“拳头大就是硬道理”。

他们嚷嚷着:“国赖长君,懂不懂?让个九岁娃坐龙椅,是嫌大明江山太稳当了吗?”

他们的意思很明白,把宣宗的亲弟弟,襄王朱瞻墡扶上马。

这位襄王可不是善茬,常年镇守长沙,有钱有人有兵,是个标准的“实力派藩王”。

另一派呢,是杨士奇、杨荣这帮文官。

他们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牌位,哭天抢地:“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坏了规矩,天下大乱!”

听起来个个忠心耿耿,义正言辞。

可这背后是啥?

是屁股决定脑袋。

勋贵们拥立成年藩王,就能继续掌握军权,延续他们在军中的影响力。

文官们拥立一个娃娃皇帝,那未来的朝政大权,不就得落到他们这些“顾命大臣”手里?

大家都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就看谁的算盘打得精。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一个女人身上——皇太后张氏

这位张太后,可不是后宫里绣花念佛的傻白甜。

她是从朱棣“靖难之役”的血雨腥风里走过来的,亲眼见过权力场上“三姓家奴”式的反复横跳,也亲身体会过自己那个胖老公朱高炽当太子时,差点被他弟弟挤兑死的窝囊。

这个女人,对权力的嗅觉,比猎犬还灵敏。

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在这场“国本之争”中反复权衡、犹豫不决时。

她只是抱着九岁的孙子朱祁镇,走到战战兢兢的大臣们面前,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指着孩子说:

“此,新天子也。”

就这么五个字,没有解释,没有商量,像一颗钉子,直接钉死了所有的可能性。

那一刻,她不是一个慈祥的祖母,也不是一个遵从礼法的太后。

她是一个顶级的操盘手,在最大的赌场里,押下了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全部身家。

赌注,就是大明的国运。

她赌赢了吗?从当时看,是赢麻了。但十四年后,土木堡的几十万冤魂,会告诉她这一把的代价有多大。

二、叔侄之争,权力的算法

很多人觉得,张太后选孙子不选小叔子,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道德典范。

朋友,别天真了。

在紫禁城那种地方,道德是最不值钱的奢侈品。

咱们把那些“仁义道德”的遮羞布扯下来,用我那套老规矩问一句:

“钱从哪来?权归何处?”

这才是解开所有历史谜题的万能钥匙。

咱们来做个沙盘推演。

如果张太后选择了襄王朱瞻墡,会发生什么?

朱瞻墡一旦登基,他就是名正言顺的新皇帝。

张太后呢?她的身份会变得极其尴尬。她成了“嫂子”,一个前朝皇帝的遗孀。

新皇帝有自己的亲妈,有自己的老婆孩子,有自己的利益集团。

凭什么要对你这个嫂子毕恭毕敬?

到时候,张太后和她的宝贝孙子朱祁镇,就是新皇桌上的一盘菜,想怎么切就怎么切。

最好的结局,是被客客气气地“供养”起来,当个富贵闲人,从此告别权力中心。

最坏的结局呢?历史书里“被病逝”、“被落水”的倒霉亲戚还少吗?

权力交接,从来都是你死我活,容不得半点温情脉脉。

现在,咱们再看她选择九岁的孙子朱祁镇。

这盘棋,瞬间就活了。

朱祁镇是皇帝,没错。

可一个九岁的孩子懂什么?他只认得谁给他糖吃,谁是他最亲的人。

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奶奶张太后。

皇帝的权力,名义上是朱祁镇的,实际上呢?

全攥在张太后手里。

她成了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所有的大臣,所有的政令,都得经过她的点头。

她从一个可能被边缘化的“前朝遗孀”,一跃成为整个大明朝的“总后台”。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权力得失了,这是生与死的区别。

所以你看,这哪是什么“叔侄之争”?

这根本就是张太后个人权力保卫战。

她不是在为朱家的江山选继承人,她是在为自己下半生的荣华富贵和生杀大权,上一道最牢固的保险。

她对大臣们说的那句:“这就是新天子!”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都别争了,这公司以后我孙子当董事长,我当董事局主席,你们该干啥干啥去。”

这笔账,但凡在社会上混过两年的都算得明白。

张太后这种在权力斗争里泡了几十年的老江湖,怎么可能算不明白?

她这一手,玩得是阳谋,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

所谓“祖宗之法”,不过是她用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最方便、也最正当的一块牌匾罢了。

三、垂帘听政?最高明的拒绝

好,现在孙子当了皇帝,张太后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佛爷”。

按理说,下一步就该是顺理成章地“垂帘听政”了,对吧?

历史上这么干的太后,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可张太后的操作,又骚断了所有人的腰。

当有个不开眼的宦官,揣摩上意,试探性地提出“请太后垂帘听政”时。

你猜张太后怎么说?

她当场翻脸,义正辞严地呵斥:“妇人干政,自古就是亡国之兆!谁再敢提这事,杀无赦!”

这番话说得,真是掷地有声,感天动地。

朝中那帮老臣子听完,感动得眼泪哗哗的,心想:看看,什么叫深明大义!什么叫国母风范!张太后真是堪比太祖马皇后啊!

朋友,你信吗?

我是不信的。

这恰恰是张太后最高明,也最阴险的一招。

你想想,什么叫“垂帘听政”?

那是在脑门上贴个标签,告诉全天下:“没错,现在就是我这个娘们儿在当家做主!”

这么干,爽是爽了,但风险也巨大。

一来,它违背了儒家男尊女卑的“政治正确”,会招来无数言官的口诛笔伐。

二来,它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将来国家出了任何问题,从天灾到人祸,这口黑锅都得你来背。

张太后精着呢。

她才不干这种“要了名头,丢了里子”的蠢事。

她的选择是:我拒绝“垂帘听政”这个名分,但我牢牢抓住“垂帘听政”的实权。

她是怎么做的?

她重用了“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这三位都是前朝老臣,是她儿子朱瞻基留下的核心班底,也是她最信得过的人。

她把朝政的日常运作,交给了这个“三杨内阁”。

自己呢?退居幕后,当起了“最终决策者”。

所有军国大事,最后都得送到她面前,由她拍板。

这就好比一个集团董事长,她对外宣布:“我退休了,不参与公司具体管理。”

然后,她任命了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CEO团队,并保留了对所有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

你说,这家公司到底是谁说了算?

她嘴上说着“妇人干政,亡国之兆”,实际上把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

既博得了一个“贤后”的美名,又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

还让“三杨”在前面替她挡枪,处理各种烂摊子。

这手腕,这心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权力运作。

她不是在拒绝权力,她是在用一种更隐蔽、更安全、也更高效的方式,享受着权力的果实。

至于那个被她严厉打压,不许干政的宦官王振?

她不是不知道宦官的危害。

她只是要确保,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这条最凶的狗,链子必须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等她一死,这条狗会咬死谁,那就不是她要考虑的问题了。

四、养虎为患,谁的“好圣孙”

历史这东西,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回旋镖效应”。

你今天扔出去一个东西,总有一天,它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狠狠地砸回你自己头上。

张太后这一辈子,靠两个“好圣孙”赢了两次。

第一次,是她的长子朱瞻基。

当年,朱棣嫌她老公朱高炽又胖又菜,想立自己那个更像他的儿子朱高煦当太子。

关键时刻,是大臣解缙一句“好圣孙”,提醒了朱棣:你儿子虽然不咋地,但你孙子朱瞻基可是个聪明伶俐的好苗子啊!

为了这个“好圣孙”,朱棣才捏着鼻子认下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可以说,张太后的皇后之位,是靠这个“好圣孙”换来的。

第二次,就是这次了。

面对小叔子朱瞻墡的威胁,她又亲手扶立了另一个“好圣孙”——九岁的朱祁镇。

靠着这个娃娃皇帝,她保住了自己和整个家族的权力巅峰。

她一定很得意。

她觉得自己完美复制了当年的成功,甚至青出于蓝。

可她忘了最关键的一点:此“圣孙”非彼“圣孙”。

朱瞻基那个“好圣孙”,是在朱棣的亲自调教下长大的,从小就跟着爷爷上战场,见识过大风大浪,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而她扶上位的这个“好圣孙”朱祁镇呢?

他是在深宫里,被一群太监和宫女捧着长大的。

他的世界里没有江山社稷,只有斗蛐蛐、放风筝。

他的人生导师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而是那个在他面前摇尾乞怜、百般奉承的宦官王振。

张太后活着的时候,还能像个严厉的家长一样,时不时敲打一下王振,警告他:“不许带坏小皇帝!”

有一次,王振犯了错,张太后甚至要当场杀了他。

吓得朱祁镇跪下来哭着求情,才保住了王振一条狗命。

这一幕,是不是很有既视感?

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护着一个心怀鬼胎的“玩伴”。

张太后可能觉得,自己还能镇得住场子。

但她一死,谁还能管得住王振?谁还能约束那个已经长大,并且极度依赖王振的青年皇帝?

公元1442年,张太后病逝。

她用尽心机搭建的权力温室,瞬间崩塌。

仅仅七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她亲手扶立的“好圣孙”朱祁镇,就在他最信任的“玩伴”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

结果,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皇帝本人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

大明开国以来最耻辱的一页。

张太后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她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选择了一个最“安全”的继承人。

可正是这个“安全”的选择,把大明王朝推向了最危险的深渊。

她算计了一辈子,赢了一辈子,却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输得一败涂地。

她以为自己养的是一只听话的猫,结果却是一头会吃人的猛虎。

这,或许就是权力最大的讽刺吧。

结语

回顾整件事,张太后在1435年的那个春天,做出的那个看似“维护祖制”的决定,本质上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权力豪赌。她押上国运,只为保住自己家族在权力牌桌上的核心位置,最终也为十四年后的那场国难,亲手埋下了种子。

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张太后,一边是让你彻底靠边站的成年小叔子,另一边是能让你垂拱而治的九岁亲孙子。你会怎么选?历史所谓的“大义”,在绝对的权力诱惑面前,究竟还值几个钱?

参考文献
《明史》,[清] 张廷玉等 著。

相关内容

云南沙溪古镇旅游路线六日游...
作为驴友,想报团玩转云南沙溪古镇六日游,是不是总在纠结:报哪种团能...
2025-09-27 13:09:26
原创 ...
数年前的一个冬日,广州的赵先生经老友引荐,驱车前往城郊乡下的一处老...
2025-09-27 13:09:23
原创 ...
秦始皇曾说过:“朕的战争只打了十年,他们说朕残暴,七国之间的战争打...
2025-09-27 13:09:07
原创 ...
1949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广州梅花村的旧宅收到了李宗仁的宴请。这...
2025-09-27 13:08:39
原创 ...
“历史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总有些角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句...
2025-09-27 13:08:32
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查干山万...
9月26日,义勒力特镇巴彦查干山秋色 9月26日,义勒力特镇巴彦...
2025-09-27 13:08:30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溥仪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三岁登基...
2025-09-27 13:07:33
原创 ...
在新中国177位开国中将中,何德全的名字或许不如徐立清、王必成那样...
2025-09-27 13:07:21
原创 ...
1949年,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南京的人民涌上街头,欢呼庆祝胜利的...
2025-09-27 13:07:14

热门资讯

回望抗战烽火,探寻大学里的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抗战烽火岁月,高校师生用热血守卫家国,校...
新华全媒+|731部队罪证陈列...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也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建馆40周年。该馆公布...
原创 关... 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在流传,认为关羽不过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角色,所谓“杀颜良”不过是依靠偷袭,而“斩文丑...
雍正陵墓用500块金砖铺地, ...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定都北京之后,在河北的遵化、易县修建了两座皇家园林。在清东陵、清...
原创 在... 1644年,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国,三月,他攻陷了北京,导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从而宣告了延续276年的...
原创 三...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时代。无论是英勇的武将,智慧的谋士,还是许多令人津津乐道...
原创 清... 一组清末老照片,像被时光攥住的碎片,轻轻抖落,就把百年前的光影摊在眼前。有官邸前的官场群像,庭院里的...
滇缅公路档案展:20万民众“凿... 8月14日,“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在云南昆明市博物馆开展,428件...
原创 唯... 在曹操攻占徐州之后,白门楼上发生了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件。吕布,作为徐州的割据一方的主宰,面对曹操的...
1938年日军入侵广东影像公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前夕,日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