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的F1阿塞拜疆大奖赛,麦克拉伦掉了链子,皮亚斯特里在第一圈就因撞车退赛,而队友兰多·诺里斯也只是排名第七。冠军则是让维斯塔潘收入囊中,这是他继两周前在意大利大奖赛上获胜后连续第二场登顶。
凭借两场比赛的强势表现,加上麦克拉伦车队的脚步放缓,维斯塔潘在车手积分榜上与头名皮亚斯特里的差距缩小至69分,目前本赛季还剩下七场大奖赛和三场冲刺赛。
,维斯塔潘可以在赛季末以1分的优势力压小皮逆转成为车手总冠军。近日,就连F1官方都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情况,在官方网站设置了投票。有趣的是,截至目前,59%的车迷朋友认为维斯塔潘可以完成逆转。
其实在F1历史上,戏剧性拉满的争冠剧情也并不是没发生过。
1976年——詹姆斯·亨特
1976赛季,詹姆斯·亨特和尼基·劳达之间著名的车手冠军争夺战令人印象深刻。
当时一个赛季共16站比赛(积分制:9-6-4-3-2-1),劳达在赛季初期是夺冠热门,10站过后,劳达领先亨特23分。但当这位奥地利车手在纽伯格林赛道上遭遇火灾事故并严重烧伤时,争冠形势发生了剧变。
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在经历了仅两个月的康复后,缺席了两站比赛的劳达奇迹般的重返赛场,当时距离赛季结束还有4站大奖赛。在日本举行的1976赛季最后一站比赛中,他还握有三分领先。
可惜天意弄人,富士山下起倾盆大雨,劳达考虑到身体以及安全原因,无奈选择退赛,亨特则选择跑完比赛,最终获得第三名。这个名次也让他反超劳达,赢得了他职业生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世界冠军。
1982年——科科·罗斯伯格
1982赛季刚刚结束三分之二的进程,科科·罗斯伯格(没错,就是尼克·罗斯伯格他爹)以23分的成绩升到积分榜第五位,而迪迪埃·皮罗尼则以39分的成绩领先。皮罗尼和约翰·沃森、阿兰·普罗斯特和劳达当时各自收获了两个分站冠军。
(罗斯伯格父子)
然而,皮罗尼在德国大奖赛上遭遇撞车事故受伤,提前结束了他的F1职业生涯。而此时,罗斯伯格发现自己距离冠军已越来越近。在法国第戎大奖赛中,科科·罗斯伯格打破冠军荒,这也是他那个赛季仅有的一个分站赛冠军。赛后,他以9分的优势领先约翰·沃森。
尽管沃森在最后一站,拉斯维加斯凯撒宫大奖赛上获得了第二名。但科科·罗斯伯格依靠第五名的积分,收获了他F1生涯中的唯一一个车手冠军。
2007年——基米·莱科宁
本赛季F1,麦克拉伦CEO扎克·布朗担心2007年的一幕会不会重演。那个赛季以麦克拉伦车队新秀刘易斯·汉密尔顿和两届世界冠军费尔南多·阿隆索之间激烈的队内斗争而闻名。
那个赛季还剩5站比赛时,汉密尔顿以84分高居积分榜榜首,领先阿隆索5分,领先第三名的菲利普·马萨15分,莱科宁以68分位居第四。
转折点出现在倒数第二站中国大奖赛,汉密尔顿在上赛场遭遇了F1生涯首次退赛,而莱科宁则最终赢得了该站比赛冠军,瞬间将两人之间的差距缩小到了7分。
赛季收官站巴西大奖赛,莱科宁再次夺冠,阿隆索和汉密尔顿分别拿到第三和第七位。这使得莱科宁仅以一分的优势,夺得了2007赛季年度车手总冠军。
2012年——塞巴斯蒂安·瓦特尔
瓦特尔在2010年首次夺得F1世界冠军,当时他以4分优势击败阿隆索登顶。
但就戏剧性程度而言,2012赛季对于瓦特尔来说更令人难忘。赛季初群雄割据,前七站比赛均由不同的车手夺冠,瓦特尔也在其中。
还剩8站比赛时,阿隆索的积分为164分,而瓦特尔的积分为140分。这位德国车手随后在赛季后半段突然爆发,连续四站夺冠。在进入巴西站决战前,他领先阿隆索13分。
巴西站的比赛开局对于瓦特尔来说糟糕透顶,他在第一圈就与布鲁诺·塞纳发生碰撞,掉到了最后一名,同时赛车受损加上暴雨来袭,车队无奈对赛车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进站维修。就当外界都认为瓦特尔距离车手总冠军越来越远时,瓦特尔驾驶着“战损”赛车,开启了不可思议的追击模式,最终竟以第6名冲线。这让瓦特尔以3分的微弱优势力压阿隆索,夺得年度车手总冠军。
2014年——刘易斯·汉密尔顿
虽然2014赛季F1从积分差距来看并不是那种超级大逆转,但这个赛季的冠军争夺同样扣人心弦。同时,2014赛季后,汉密尔顿与梅奔队友尼克·罗斯伯格之间长达数年的内部竞争也拉开了帷幕。
赛季初,汉密尔顿是梅奔双雄中表现更好的那一位,前五站比赛中有四场夺得冠军。但从摩纳哥开始,罗斯伯格抢回了积分榜领先位置。进入夏休期时,罗斯伯格拥有11分的优势。
夏休归来,汉密尔顿进入状态,他在7场分站赛中6次站上最高领奖台。罗斯伯格虽然顽强地将冠军悬念保留到了阿布扎比收官战。遗憾的是,他的赛车出现严重故障,最终仅以第14名完赛。汉密尔顿轻松夺冠,收获个人生涯第二个世界冠军。